以下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
本课题为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三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一课时。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也就是说能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的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价
值的问题,从而进行科学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什么是中和反应,通过实验探究判断中和反应能否发生;
(2)通过分析中和反应的微观动画了解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
(2)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方法;
(3)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 重点、难点分析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别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学会中和反应 2.会设计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难点:1.判断酸和碱之间能否反应 2.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学情学法的分析
通过本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有
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初步实验能力。课题2
提出酸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
究的欲望。
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的困惑:以往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现象,
通过现象证明有新物质生成,若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发生,学生会对中
和反应是否发生抱有疑惑。
根据以上学情,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求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
验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四、创新之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了拓展和改进,以探究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突破重点难点,共分为三大实验板块。
第一个板块实验引入: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引出问题,设疑:酸和碱都能反应吗?
第二个板块实验解析:
依托教材,剖析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个板块实验拓展:
学以致用,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实验用品:
稀盐酸,氢氧化铝,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铁粉,
氧化铜,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铜,硫酸铜溶液,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短片,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除去酸性物质?
有学生提出用碱,我适时提出酸和碱能反应吗?是不是碱都能与酸反应呢?
利用三组不同酸碱混合对比实验,分别是氢氧化铝和盐酸,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氢
氧化钠和稀盐酸,其中两组有明显的现象,学生通过原物质被消耗和有新物质生
成判断判断反应的发生,而第三个实验无明显现象,学生产生疑问,第三组反应发
生了吗?
(二)实验板块:
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呢?
学生从八年级就已经认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是通过有新物质的生成.
所以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此时又适时引导,此实验能不能通过新物质证明呢?因为此部分知识涉及到盐的
知识,因此给出资料卡片.
若要证明生成的新物质是氯化钠,就要从钠离子和氯离子入手证明,而钠离子不
能反应形成沉淀,而氯离子只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但是盐酸和氯化
钠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而另一种物质水更难证明.所以此实验无法
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以证明,如氧化铜、氢氧化铜是否减少或消失,铁粉表面是否能
观察到气泡,硫酸铜溶液的加入是否能观察到沉淀.
通过这一探究学生了解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借助指示剂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
度。同时给予学生多种药品,设计实验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方法设计,
体现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
本节课我们引导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又可以从微观理论的角度来
证明酸碱能够发生反应,使学生对中和反应从宏观到微观有一个整体深入的认
知.
六、布置作业
请你查查看: 查阅资料,生活中还有哪些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呢?请整理下来,
下节课展示给同学们吧!
板书设计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由用户“zhouzhou99”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