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立足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渗透学科育人的途径是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关注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有意识地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掘学科的育人价值。
【案例描述】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是沪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过去在欧洲有一段时间传染病层出不穷,许多人被传染病菌夺去了生命,为了解救人类疾苦,医生欧力希废寝忘食、百折不挠地进行科学实验,经过了无数次试验,试用了600多种药物,终于找到了只杀灭传染病菌而又不伤害人体的“神奇的子弹”。在帮助学生感受欧立希解救人类疾苦的坚强信念、百折不挠的试验精神时,有一个教学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我工作的意义。
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好几百种药物全都试过了,已经(耗费 浪费)了上千只小白鼠,依然没有效果。”要求划去括号中使用不当的词语。答案并不难,此处应该划去“浪费”一词。“耗费”的意思是大量消耗,使用。“浪费”指的是对财力、人力等不加节制地使用或者使用不当,从感情色彩上来看是贬义词。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上来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学生肯定一时无法理解。
我还在想如何跟学生来讲解这两个词语。当时,有个学生划去了“耗费”,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因为使用了上千只小白鼠都没有效果,说明这些小白鼠都被浪费了,一点用也没有,毫无价值。”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立刻提出异议。“不对,这些小白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从我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受到了触动。不管他们的感受是什么,至少当时大家的心是活的,是暖的。
【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瞬间生发的教学设计,学生既对“耗费”和“浪费”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作出了区分,同时也学会了感恩社会,感恩生命。这是本案例比较成功的地方。有时候因为课时紧张,为了赶教学进度,课堂上本可以抓住的育人契机,往往被“暴力”地忽视了,舍弃了。学生学得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师教得心急气躁,蜻蜓点水。有时候,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一点生命教育、品德教育,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有不少孩子,离开了学习,反而不会生活了;除了学习,好像生活中就没有别的事情值得去关注了。交给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做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人,不就是育人吗?德育不能仅仅靠平时课表上安排的班会课、思想与品德课,这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及时的。德育应该是随时随地的,走心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就是我们德育的主阵地,我们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者,引导者,有一颗敏感的德育之心,抓住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给学生以教育与启迪,这就是课堂蕴藏的宝贵财富。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能让学生在习得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同时,不断丰富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因此受到了教育。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由用户“sbghdll”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