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二次汇报演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这四种途径的关系具体关系如下:关于做出理论贡献的四种途径并不是相互排斥或者截然分开的,可以将他们看作研究者将自己理论观点与已有文献联系起来的手段,因此学者可以在理论建立的某个方面使用深化的途径,而在另一个方面使用竞争或者繁殖的途径。就像,预期效用不变性原则与框定效用之间就存在着竞争的关系,预期效用不变性原则认为理性的决策者对于相同的情境的选择偏好应当是一致和稳定的,不管以什么方式来呈现或者描述这些情境。其他的研究者则用亚洲疾病问题证明当用不同方式描述相同的决策情境时,人们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即框定效应。而另外的研究者在上述基础上对于框定效应发生的条件和机制提出了一个整合的理论,即认为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数、个体是否在模糊的情境下做决策都会影响框定效用的作用。
接着,我们来讲述理论建立过程中的演绎和归纳。演绎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推理方法。演绎是笼统、一般性的原则推演到具体的事例,而归纳是对于具体事件的总结从中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或者原则。演绎式的理论构建主要是依赖于学者的逻辑思考,因此主要精力用于回顾以往的理论,从中发现空缺,以便提出新的概念来弥补这些不足。而归纳式的理论构建则要求研究者要渗入到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当中去,从而建立起解释这种现象的理,因此 研究者应当积极地贴近现实,并系统地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事实上,二者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相互重叠,常常交织在一起。比如,演绎导向的研究者并非仅仅依赖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建立他们的理论。在选择研究问题建立概念和假设的过程中,他们有意无意地从个人经验和观察中受到有发。这有点类似于扎根式的理论构建,即演绎和归纳的轮回循环的过程。优秀的研究者应当具有同时运用归纳和演绎两个过程的能力,并且能够熟练地在两者之间转换。就像,对成功的经理人处理复杂问题表现出“有心”的特征进行归纳得出“管理觉知”的概念,以更多的管理者提供的具体行为编制了管理觉知量表,并通过实证研究与现有的觉知量表及相关其他概念进行了区分,进一步澄清了管理直觉这一概念。
在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描述中,很多人误以为参考文献、数据、变量、研究假设和图标是理论的五个部分,但这五个东西并不自动构成理论,但是它们确是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研究者能否将这五个东西描述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于理论所做出的文字描述的质量。以下我们陈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文字叙述来帮助建立理论。首先,科学可以通过将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一篇具有较强理论的文章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制造悬念,从而将问题设计的错综复杂,从不同的解释中找出一个最合理的并表明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一个好的研究如果像讲故事一样阐述其理论,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就像,weick关于组织感知崩溃的文章,他先栩栩如生地复述原来的故事,再对原本的事件进行分析指出,救火队员们在面对没有预料的火势时失去了他们原本的组织机构,这使得他们在危机面前更加焦虑和恐慌,并提出组织复原能力来源于四个方面。同时,张志学及其合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关于中国人冲突处理的系列研究。他们最先讲了很多人因有话不直说而导致矛盾这一人所熟知的故事,后揭示了冲突回避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最后运用所发现的机理成功地解释了组织中人们缺乏进言这一比较普遍的现象。同时,作者需要在导言部分使读者相信讲述问题的趣味性。在阐述所研究的问题时,具有较强理论取向的作者往往一开始就会通过某种方法叙述问题,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作者所选定的相关理论观点上,从而激起读者的兴趣。就像,farh等研究者介绍组织公民行为时,清晰地告诉读者他们将要讲述的故事。其次,作者必须阐明这项研究在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令人信服并且观点简洁的文献。其次,在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作者可以选择那些更加经典的作品。通常准备将文章投寄到某个杂志,最好要引用这个杂志上以往的相关文章。避免选择引用最权威和最著名但是与文章并无直接联系的现象发生。
引用实质研究结果时,并不能替代逻辑推理,引用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如果会抑制或者替代逻辑推理的话,它对理论构建便是有害的。作者要在过去的实证发现之外建立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不能让事实和数据自己来说话,而是利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来提出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的问题,或者运用这些发现来支持建立建设的逻辑论证。这是由于”观点数据不能产生理论,只有研究者才能建立理论“。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二次汇报演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二次汇报演讲由用户“hu382334104”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