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国翻译理论流派要点笔记》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中国翻译理论流派要点笔记

以下为《中国翻译理论流派要点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考翻译硕士~唯一认准@鬼谷一喵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 关于理论 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 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 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 问题的重理.大论总是出不来。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 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在科 学史上,有些重理.大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 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 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 种是用契机。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当有外 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 契机。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不能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能不能在别 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 也可有“虚用”。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 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 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我们在第一讲关于翻译学 的框架中可以看到,翻译理论是构成翻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霍姆斯、图瑞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和 应用理论;杜建慧将翻译理论分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基础即外部结构(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化学、心 理学)和翻译理论的本体系统即内部结构(原理、程序、技巧、风格、批评和美学);罗新璋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来概括我译论及其发展历史;刘宓庆将翻译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跨学科理 论;陈某某(《中国译学理论史稿》,XX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年,3)将翻译理论分为内篇与外篇。内篇 (内部研究)即本体研究,为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如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翻译的实质,翻译的思维方 式,可译性问题,原理,标准,翻译的方法论(直译、意译、音译 等),翻译程某某,翻译美学,翻译的艺术,风格,技巧,等等。外篇(外部研究)研究翻译与外界的关系。 如翻译在横断***络中的位置,翻译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的关系,还包括对 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建设,翻译工作者队伍的建设,翻译工作者修养问题,翻译工具书和教材的编写,中 外专家合作问题等等的研究。从以上关于翻译理论的划分,我们可以了解该讲座涉猎的我国历史上有关这 样内容的翻译理论。 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为叙述方便,我们中国译论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 当代翻译理论。我们重点介绍翻译理论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议论并努力清理出其间一脉相承的译 论传统。古代译论主要包括六朝至宋的佛经翻译和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两个高潮中的有关译论。近 代译论起于鸦片战争后,止于五四运动前。主要内容是维新派人士的译论,洋务派的翻译议论等。现代译 论起于五四运动,止于新中国成立。列述《青.新年》、《新潮》、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二十年代新文学著名 社团代表人物的译论,鲁迅、瞿秋白以及林语堂等三十年代各种不同倾向的代表人物的译论,以及三四十 年代艾某某、贺某某等哲学家关于翻译的理论等。当代译论为建国后至今的译论,其中又以“文革”为界分 为两段,列述若干有代表性的译学家的译论。 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资料信息,让学习者理清翻译理论发展脉络,我们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 重要的译论作介绍和评述,尽量显示史的连贯与动态发展,画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和理出其流变线索, 凸显某一译论的首发者和对前一译论的超越,并预测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向。 建立翻译学,首当其冲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开放的翻译理论体系,而翻译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不能割断 历史的脉络,需要横向的引进、纵向的继承。我们首先要研究中国翻译理论史,摸清家底,谋求发展。 第 1 页 共 43 页 考翻译硕士~唯一认准@鬼谷一喵 古代译论: 我国虽然译事记载较早,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很难找到有关翻译的论述。关于佛经翻译以前的翻 译论述,我们已在第二讲中较为详尽的论述过,主要是关于翻译及其机构名称的记载,如:象胥、舌人、 寄、象、狄棶、译等。孔子亦曾有过对翻译的议论(陈某某:1996:12-13): 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 士学顺,辨言,以遂志。……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 公曰:“不辨,何以为政?”子日:“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 通道必简。是故循弦以观其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古,足以辨言矣;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 简某某。”(《大戴礼记 . 小辨》) 孔子认为鲁哀公贵为“天子”,不必去躬亲那些小道,只须学学礼乐之类就可以为政了。至于如有外交 事情,也只须唤翻译来“传言”,是再简单不过了。孔子关于翻译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他认识到翻译能够迅 速沟通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隔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视翻译为“小辨”的轻视态度。 《春秋谷梁传》桓公二年有云:“孔某某:‘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昭公元年又云:“号从中国,名从 主人。”这里将“主人”与“中国”对举,显然“主 人”除了指诸侯小国、少数民族以外,当然也包括绝域异国。因此,孔子这里虽然主要说的是撰写史书时 记载事物名称的方法,同时也正是对译名问题的原则指示。过了二千多年,周作人等在讨论译名的音译间 题时,仍然毫无异议地将“名 从主人”作为一条总的原则,钟某某先生在《英汉口译手册》也将其作为一名的原则之一,可见孔子这一 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在初期佛典翻译中,常用“质”与“文”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质”与“文”,即硬译与意译。 在这一时期内,支某某《法句经序》中便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不少理论家认 为他是直译派代表。而在我国古代首次提出较完善的翻译理论的是东晋的道安,他主张直译,并提出了著 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说,明确了忠于原文,并注重艺术效果的原则。这一时期的鸿摩罗什在我国译 论史上第一个全面主张意译。 唐至清初,翻译理论有了新发展,玄奘提出了“求真”与“喻某某”的原则,在继承了“忠实”原文的 基础上,又提出了通达的标准,是翻译理论史上的一次飞跃,即从注重原文到兼顾读者,也就是译文的表 达效果。 元末明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期间,也有些零星的译论。 支谦的译论 支谦被认为是佛经译论开篇者。今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一般认为当推《法句经序》。 序中云: 诸佛典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 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 趣。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XX。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 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进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 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 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 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词朴而旨深,文 约而义博。…… 支谦此序,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有三:其一,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此序指出翻译的困难,对后来 的进而才提出翻译的方法,有很大的先导作用。其二,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我国译经史上始 终存在着“文”、“质”两派。这篇序其实记载了千数百年前两派的一场论争,不过“文”派的观点没有充 分展开。其三,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维祗难等人用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不 仅有“佛言”而且有中国古代的老子与孔子的言论。他们的这些论述,又与古代传统文论息息相通,从而 又使此序本身也成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一篇。钱钟书指出:“严复译《天演论》弁例所标:‘译事三难:信、 第 2 页 共 43 页 考翻译硕士~唯一认准@鬼谷一喵 达、雅’,三字皆已见此。(《管锥编》)由此可见我国译论之一脉相承,亦可见此序在我国译论史上的开篇 意义。 道安论五失本三不译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此 序作于 382 年,时距《法句经序》已一百五十余年了。钱钟书认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而支谦的《法句经序)》仅 发头角”而已。(见《管锥编》)序中云: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 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指佛XX),覆面(指佛舌出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 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不可及);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 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指第一次集结),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五百罗汉),迭察 迭书(相互审查校写);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乎若此,岂将 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道安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 须慎之又慎。所谓“五失本”是:一、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的,汉译时被改从汉语语法, 二、经文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广大读者,译文作有一定的修饰,三、经内论述,往往不厌其烦, 尤其颂文更是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简,四、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内容重复,译时被删去, 五、经文中讲完一事,告一段落,要转说他事时,又将前话重提,然后再往下说,这些话也被删除。所谓 “三不易”是:一、“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二、 ‘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及,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 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三、释迩牟尼死后,其大弟子阿难等人出经时尚且反覆斟酌,兢兢业业,而今却 要由平凡人来传译,更谈何容易。 “五失本”讨论的是翻译中的表达问题。道安认为是不理想或不正确的五种译法,而不是赞同这些译 法的。虽然主张直译,但他深知樊汉两种语言有许多差别,因此允许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有某些不一致。 他已经注意到译文的对象问题。“三不译”讲的是因古今不同与所谓“愚智天隔”所造成的困难。说明他已 经注意到了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给译者带来的理解和表达困难。 道安在《比丘大戒序》中反对翻译佛经删繁从简时,又提出一个妙喻:“将来学者审欲求先圣雅言者, 宜详览焉: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被水者也”。与后人之“乳之投水”都是言失其本真。 鸠摩罗什论翻译 开创佛典意译新风的是鸠摩罗什。他精通佛学,擅长汉文,他与弟子共译出《大品般若经》等经书约 39 部 313 卷,系统地介绍了佛教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所译的佛经,融冶汉文和梵文,文笔空灵,辞藻华 丽,当时被人称为新经。 罗什对翻译方法及理论深有研究。他主张翻译只要不违原义,对原文形式毋须复制;他还主张只要能 存其本就不妨“依实出华”。鸿摩罗什在论及佛典翻译时,有这样的看法:“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 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 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高僧传》卷二《鸿摩罗什传》) 这是他在中国译论史上留下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其中还包含一个妙喻。他的意思是说:印度文章辞句 华丽,经中偈颂皆可吟唱;但改译成汉语后,则失去美感,虽然保存了大意,文体则相差太远。就想把饭 嚼烂了喂人,非但没味,更使人恶心。 鸠摩罗什译经,既追求内容准确又追求文笔流畅。他宣出的义旨,都要经过名僧数百人乃至数千人的 讨论,才写成初稿;所译的原本如果不是梵本,遇到不明白之处,就用梵本来校正;如果汉语有疑问之处, 就用训话定字;最后还要经过总勘,才能作为定本。由于鸿摩罗什译经的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其译本广为 流传。 鸠摩罗什所译经论,据《开元释教录》刊定为 74 部,384 卷;现存只有 39 部,313 卷。重要的经、论、 传、记有:《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妙法莲华经》、《维摩洁所说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论》、《百论》、 《十二门论》、《大智度论》、《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和《提婆菩萨传》等。他通过对近四百卷佛教 第 3 页 共 43 页 考翻译硕士~唯一认准@鬼谷一喵 典籍的传译和阐发,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过来,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荣和隋唐时佛教诸宗 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自鸠摩罗提出“意译”理论之后,译经事业便有了新的发展。发展到唐代,译经已达到成熟阶段。 彦琮的《辩正论》 彦琮对道安所代表的直译派观点非常赞赏。他推崇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他承袭了道安 的思想,写出了著名的《辩正论》。彦琮在《辩正论)中,开宗明义,主张直译。他从直译派的立场出发, 对历代译事做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著名的“八备”和“十条”之说。所谓“八备”即: 第一,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心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第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招旁人讥笑讨厌)。 第三,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博览大小乘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问题)。 第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擅长文学,辞能达意)。 第五,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教,不好武断固执)。 第六,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不喜名利,不想出风头)。 第七,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第八,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国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所谓“十条”,即: 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何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 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硫其相,广文如论。 彦琮的“十条”,则是对译文的体例、格式的规定;但被世人重视的程度不及“八备”。他所提出的八 备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译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两种语言的素质。他 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一个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彦琮在我国译论史上 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这是他的目光独到之处,也是值得我们重视 的。 与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相比,彦琮说的“八备”则属于翻译者本身条件方面的问题,而前者主 要是属于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玄奘的五种不翻与“译场”翻译方法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人把鸿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一说为义净)四人称为四大译师。其实,最 突出的是罗什与玄奖二人,而玄奖尤为杰出。佛教史家又把罗什以前的译经叫作“古译”,把罗什及其后的 译经叫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独让给玄奘。玄奘译文,文笔生动,言简意明,质朴而灵活,严谨 而流畅。玄奖确实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新局面。 玄奘在 646 年完成《大唐西域记》,在其所撰序言中指出了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 不乖。 宋僧法云所编的《翻译名义集》的卷首,有周敦义于XX丁丑年(1167)写的序文,其中记述了玄奖 关于“五种不翻”的论述。 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七迷之作,乃谓“释迩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 义位卑周孔;“阿褥菩提”,名“正偏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掇”, 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 玄奘所谓的“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提出了五种情况不翻,即神秘语,多义词, 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以及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例如,“般若”一词显得庄重,意译为“智 慧”就显得轻浅了多“释迦牟尼”如意译为“能仁”,则其地位便似乎不及中国的周公与孔子了,“阿耨菩 提”如意译为“正偏知”,则难以与中国道教所言相区别,“菩提萨掇”如译为“大道心众生”,亦显得低劣。 凡遇此类名词,皆宜不翻。这种对“不翻”的翻译法的理论分类,始于玄奘。较之道安的“五不失”,又有 了进步。玄奘的译文,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精严凝重。 玄奘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某某”的翻译原则。“求真”就是要忠实与原著的精 第 4 页 共 43 页 考翻译硕士~唯一认准@鬼谷一喵 神实质,“喻某某”就是译文要通顺易懂。 玄奘对“译场”翻译方法的贡献。我国译经,从东汉时起就采用一种“译场”的方式,即许多人通力 合作,在严格的分工制度下从事佛经的翻译。而玄奘主持的译场,比起他以前的来,要严密和健全得多。 玄奘译经有下列十一种分工: 一、译主,为译场主脑,主译人,精通华梵,深谙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 二、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审查译文与原文意义,如有出入,由他与译主商酌; 三、证文,或称证梵本,于译主诵梵文时,注意与原文有无讹误,如有乖离,及时指出; 四、度语,又称书字,根据梵文字音记成汉字; 五、笔受,把录下的梵音按原文句式翻XX言; 六、缀文,整理笔受的记录,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七、参译,既校勘原文,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是否有误; 八、刊定,对译文刊削冗长,定取句义; 九、润文,从修辞角度对译文润饰; 十、梵呗,将译文一唱三诵,反来复去,至能琅琅上口为止; 十一、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 玄奘以后的译场虽然还有发展与变化,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玄奖所用的方法。玄奘的办法,能从不同 的层面,缀文、参译、刊定、润文,从而保证文字的纯正与流畅。而且,又把证义、证文放在纯粹的文字 功夫之前,首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帜的理论见解和研究方法。中国 的翻译学研究起步较晚,暂时在这方面缺少标志性成果也不足为奇,这正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然而,在关注理论热点的同时,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国外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原因和理论来源,思考 这些理论为何能够成为理论热点,特别关注每一种理论的基本概念表述、内在逻辑、思辨过程、研究方法、 理论贡献等,在我们不曾想到的方面、未曾用过的方法上进行反思,获得启发,借鉴这些理论的经验,推 动本土理论研究。作为研究生,还要关注国外翻译理论研究的学位论文,不仅看到学位论文的结论,更要 对其选题、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看别人说了什么,更要看别人是如何说的。 只有不断改进我们的研究过程,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认可与接 受。常有人说要让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接轨”,那就要首先探明国际的“轨”在何处、形状性能如何、与本 土的差异与原因,才能为“接轨”奠定基础。 前进中的翻译学建设不仅面对学科的许多新课题,而且面对时代的诸多新课题,翻译研究者大有可为, 我们期待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做出新的探索,取得更多的成果。 第 43 页 共 43 页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学年度第二学期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 精神分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3. 必修五Unit 1 great scientists reading课件(18张)
  4.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5.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7. 计算机毕业实习报告
  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9. 唐诗第二部分资料整理
  10. *_**使用翻译申请表
  11. 《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ppt课件(房)
  12. 《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ppt课件
  13. 《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ppt课件
  14.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15. Forrest Gump 中英文对照翻译练习
  16. 08.《TA的咨询历程与技术》
  17. 2中国管理思想的演进—2.1
  18.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
  19.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要点笔记

以上为《中国翻译理论流派要点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国翻译理论流派要点笔记由用户“栤心挮”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3-06 20:40:26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0b/33/35342.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0b/33/35342.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