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新教材精创】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1课时)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1)-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一课时 余弦定理
/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人教A版)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本节课主要学习余弦定理及利用余弦定理的应用。
本节课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由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还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式并总结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的特点,在解题时正确选用余弦定理达到求解,求证目的启发学生在证明余弦定理时能与向量数量积的知识产生联系,在应用向量知识的同时注意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之间的联系。
/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A.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牢记公式;
B.掌握余弦定理公式的变式,会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C.掌握给出三边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问题;
D.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1.数学抽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逻辑推理:余弦定理的证明;
3.数学运算: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4.直观想象:数形结合法;
/
1.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2.教学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余弦定理的思想方法及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思路。
/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1.向量的减法:
/
【答案】。相同起点,尾尾相连,指向被减向量。
2.向量的数量积
【答案】
3.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ASA,AAS,SAS,SSS。
二、探索新知
探究1.在三角形ABC中,三个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怎样用a,b和C表示c?
【解析】,
所以。
同理可证: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应用:已知两边和一个夹角,求第三边.
思考1:余弦定理指出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其中的一个角之间的关系,应用余弦定理,我们可以解决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的问题,怎么确定呢?
由余弦定理变形得
应用:已知三条边求角度。
思考2: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其中一个角之间的关系,你能说说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吗?
【解析】
探究2:当角C为直角时,有,当角C为锐角时,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钝角呢?
【结论】当角C为锐角时,;
当角C为钝角时,;
当角C为直角时,。
一般地,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它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例1.在中,已知b=60cm,c=34cm, ,解这个三角形(角度精准到 ,边长精确到1cm.)
解: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利用计算器,可得
所以,
例2.在中,已知a=7,b=8,锐角C满足,求B。( 精准到 )
/
通过复习所学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概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业
习题6.4 6(1)(2)题
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本课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余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为今后的定理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借鉴。
创设教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新教材精创】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1课时)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1)-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新教材精创】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1课时)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1)-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由用户“chc740903”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