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四章第2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高一物理备课组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必修1模块中“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某某》对课标的解某某为: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是指两个关系:一是在物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探究加速度大小与受力大小的关系;二是在物体受力一定的情况下,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实验,是指学生实验,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
加速度与力、质量均有关系,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研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关系,这里的“力”是物体受到的合力,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测量合力。利用斜面知识,当斜面倾角取特定值时,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与阻力抵消。小车受到的合力等于细线张力大小。对于砝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细线张力约等于砝码盘重力,可待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后再解释。
在分析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由于反比关系不好验证,通过数学变形,可验证a和成正比,这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学生要掌握。
学情分析
经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学生知道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具有加速度。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二者均有关系。控制变量法是学生熟悉的实验方法,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使用过多次,这些为本节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打下基础。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用的数据作为横坐标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思维跨度较大,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跨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种数据处理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设计过程,能够依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学会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2.学生经历用图像处理数据的过程,能从图像中发现物理规律。
3.学生经历实验操作和测量的过程,知道平衡摩擦力、减小系统误差等操作方法,体会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会分享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探究过程,体会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批判性思维、交流和合作等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从图象发现物理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伽利略终结延续千年的关于运动的错误认识——运动需要力的维持.牛顿将其抽象概括为一条物理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加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与质量有关.加速度、质量和合力三者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本节通过实验探究三者的关系.
新课教学
1.定性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师投影演示实验示意图,介绍实验装置。
演示实验:
/
甲 乙
教师活动:找两个相同的小车,按图示组装实验器材,木板长度小车,构成两个倾角不同的斜面,将小车从木板顶端同一位置释放。
实验现象:乙图中的小车先到达木板底端。
师:小车质量相同,木板长度相同。小车从顶端运动到底端,哪个小车的加速度大?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1:乙图中的小车加速度大.
师: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1:乙图中的小车先到达木板底端,时间小.小车的位移相同,根据匀变速x=at2,时间小的,车的加速度大。
师:分析过程很严谨!哪辆小车受到的合力大?
生2:小车受到的合力为F=mgsinθ-μmgcosθ,斜面倾角θ大,F大。
师:根据实验,我们可以定性得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实验方案:
/
(1)平衡摩擦力 (2)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T≈m0g
实验步骤:
数据处理
教学反思
对于阻力的测量,学生提出多种方案,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方案,师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操作的简便性等。对于处理实验数据,无法直接验证a与m成反比,可以间接验证a与成正比,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学生第一次遇到,思维跨度大,教学不能仅满足学生知道这个案例处理方法,应掌握背后的思想方法,将问题转化为处理过的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用到,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实验是高中物理具有较大难度的实验,数据处理复杂,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课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复习,整理实验要点和操作步骤。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由用户“uytr106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