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光源(平铺式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光源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某某。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教材分析】
《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五彩缤纷的光世界,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与物体发光、反光、彩虹等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光的传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概念建构,它们并没有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的系统认知,也缺乏对作为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光的认知。而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先从对光源的认识开始。通过观察和分类,让学生开启对光的系统认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初步建构能量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会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探究:
1.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2.能通过观察发光现象,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3.能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知道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科学态度:
1.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观察和排序,知道人造光源会随着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迭代。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
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火柴、蜡烛、细钢丝、带鳄鱼夹的导线、电池、沙子、托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源
1.观察图片(太阳、雷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点。
10.小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蜡烛发光的能量来自蜡烛本身,细钢丝发光的能量来自电池。
11.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物体发光都消耗了哪里的能量吗?
12.学生汇报:燃烧的物质的能量、电能、动物吸收营养转化而成的能量、……
13.小结:看来,光源发光的过程中都有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光能。
[设计意图:聚焦2个人造光源,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光源发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四、课堂总结
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对光源的学习,你对光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
【板书设计】
1.光源
(1)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光源
(2)分类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3)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1.光源(平铺式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光源(平铺式教案)由用户“r395027833”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