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1~15)》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一)
《诗经》及六义
《诗经》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的时间大约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五百多年 之间,编成时间在春秋时代。 当然在《诗经》出现之前并不是没有诗歌存在,不过当时记录的手段使现在我们很难发 掘出更多的作品来进行考证,因此目前能看到的只是凤毛麟角,其中还夹杂着后人的伪作。 《诗经》中的作品大部分是民谣,还有一部分是贵族的作品,其中按作品性质和乐调的 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种体裁。还有的将《周某某》《召南》单分出一体“南”,与 风、雅、颂并称为四诗。 《诗经》的成书系由行人、太师之类采集民谣和大夫创作以及宗庙乐章等编纂起来的, 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仅在《史记》中出现过,缺乏有力的证据。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毛诗正义。大序》中,是这般说的:“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 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但历来对六 义的理解从古至今却不尽相同。关于风雅颂,基本上争论不是很大,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 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 “比”者比喻,借物托情,有显有隐,意在词外。 “兴”者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明朝人杨慎的《升庵词话》中讲道: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 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手法经常相互联系使用,对后世历代诗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也是极其深远的。象词赋中的“铺陈”即由赋发展而来,楚词中的“隐喻”便是比的延续; 兴,后来则成为《咏怀》等诸体的起源。 《诗经》虽然出现较早,但是历来被文人所重,除了作为经书所起的政治作用外,其中 还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内容,至于研究此书的的著作比比皆是。 对于广大的诗词爱好者来说,更是一部很好的参考,里面的名篇名句至今传唱不衰,后 来的一些诗词评论家往往把它用来作为批评当时不良倾向的范例,以正文坛之风气。 诗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后来的唐诗和宋词把诗歌的进步推向了高潮,但《诗经》 给诗词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流传至今,仍存在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及作用。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
屈原与楚辞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用他高尚的人格,非凡 的文才,渊博的学识,谱写出了伟大的诗篇。他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 (一共有九篇)《九歌》(共有十一篇)、《远游》、《卜某某》、《渔父》。 作品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化,还有丑恶现象,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内容的丰 富性上,或是思想上深度,都是前无古人的。 屈原的代表作是人所熟知的《离骚》,其中讽刺寓意和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 法,对历代文学包括诗歌的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体是屈原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并同时对楚国的民歌进行加工和改革,然后 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的一种句式变化灵活、参差错落的新诗歌形式。句式的特点是大量运用 “兮”字。 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用词华丽,对偶工巧。屈原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代表着定 型化的《雅》《颂》文学的结束,文学从而逐渐进入了一个自觉的作家创作时代,使我国的 古典诗歌的发展上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屈原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采取神话故事和寓言 方式,创作出了雄伟壮丽的境界,以及各种形象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其中广泛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比《诗经》中更为丰富和复杂。在屈原以前,我国诗歌 史上的作品大多是以集体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或者与其他形式的文学、哲学、史学交织在一 起,屈原则是以他的个人的诗歌创作活动,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楚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以前,到了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以及汉朝效 仿屈原辞赋的作家XX小山、东方某某、王某某等人的作品,再加上自己写的《九叹》汇编成一 集,称为《楚辞》,其中最主要的屈原的作品,这是我国的第一本《楚辞》专集。 屈原和楚辞的出现,使我国的诗歌发展在继《诗经》之后又向前推动了一步。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三)
五七言诗和两汉诗坛(上)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歌总集,汉代以后四言诗依然有着不少的杰作,像东汉末年 曹操的作品。五言的出现大约是在西汉,那时就已有了一些五言一句的民谣;这些歌谣作为 五言诗,在艺术还很幼稚,但它们为文人创作五言诗提供了借鉴。 而作为谁是最早写作五言诗的文人这个问题,曾是文学史上的公案,一般认为是以《汉 书》的作者班固写过的一首《咏史》为最早。班固是东汉人,这首诗写的是汉文帝时少女缇 萦救父的故事。后来张衡等人也接着写了一些五言诗。其中汉桓帝时秦嘉的《赠妇诗》在艺 术上以趋于成熟。虽然这些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他们是从班固开始到安.建文坛旺盛 局面的的桥梁和纽带。 安.建时期是五言诗的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出现了曹氏父子和“安.建七子”等人为代表 的的一群高水平的诗人,尤其以曹植的成就为最大。此外,像王某某(can去声)的《七哀诗》 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也都是比较杰出的作品,还出现了象《古诗十九首》等优秀的作 品集。 七言诗的兴起与五言诗在时间上差不多,文人作七言诗,一般认为以张衡的《四愁诗》 为最早,诗分为四段,每段七句,其中每段的第一句中都夹一个虚词“兮”,这种句式在秦 末楚汉时期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易某某》中曾出现过。 七言诗的正式确立,是曹某某的两首《燕某某》,此后,七言诗的创作曾沉寂了二百年左 右,直到南朝刘裕建宋某某,才逐渐普及和成熟起来,相比较而言,由于五言的形式被采入 乐某某,遂风行和流传起来。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当一种的旧的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衰退的时候,必有一种新的 文体伴随着成长起来。这就是两汉乐某某诗的兴起。 入汉以来,先秦的雅乐日趋没落,从民间或西域传来的俗乐成为新兴事物,西汉时建立 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某某,用来管理那些新兴的俗乐,乐某某诗就是乐某某机关采撷、演唱的 这些新兴俗乐的歌辞。 汉代的乐某某诗合乐某某,魏晋以后,许多文人曾大力的摹仿过古乐某某,他们沿用古乐某某 的旧题而写新诗,这些作品已同一般的古诗没有什么差别。有的作品连古题一起抛开,着重 的是古乐某某的风格和意态,习惯上,上述作品也称作乐某某诗。(乐某某的这个称谓,后来也用 过指称按谱歌唱的宋元词曲,不过性质实异,同这里所说的乐某某不是一个概念。) 总之,古代的乐某某诗既有合乐某某的,也有仅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在古曲早以散失的今 天,却都是以书面文学的形态出现。 宋郭茂倩的《乐某某诗集》中曾把乐某某诗分为12类:
一、郊庙歌辞:祭祀用的歌辞。 二、燕射歌辞:朝廷享宴用的歌辞。 三、鼓吹曲辞:军乐的歌辞。 四、横吹曲辞:同样是军乐的歌辞。 五、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街陌谣讴”,后来为乐某某所采撷,是汉乐某某的精华,魏晋 文人的乐某某诗一般都用此类题目。 六、清商某某: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清商新声歌辞。 七、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两类。 八、琴曲歌辞:配合琴曲的歌辞。 九、杂曲歌辞:上述诸曲以外的,或为被乐某某所采撷,也有后世不详其声调,无法明确归属,还有不少是民间歌辞。 十、近代曲辞:隋唐时代的杂曲歌辞。 十一、杂歌谣辞:历代的歌谣、谚语等。此类实际不属于乐某某诗,但乐某某本出于歌谣, 可以相互引证,所以一并收录。 十二、乐.新某某辞:唐代诗人的新题乐某某诗。 汉魏及六朝乐某某诗最有价值的部分,绝大多数集中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某某 横吹曲辞四类里,它们包括了大量所被称道的乐某某民歌,是乐某某文学中的珍宝。 两汉是乐某某诗兴旺的时代,由于年代较远,许多作品都已散失,现存的汉乐某某诗主要有 《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曲和40多首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都是汉的郊庙乐,而《铙歌》本是军乐。 其中除了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加上《铙歌》里的《有所思》《上邪》《战城南》等作品 采集于某某,其他的大部分都远离现实,缺少社会内容,文字也难以索解。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四)
五七言诗和两汉诗坛(下)
汉乐某某诗留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但却能广泛反映出当时的面貌,它以新鲜的艺术形式、 精彩的叙事手法有别于《诗经》《楚辞》的抒情作品。还有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后人称汉乐 府诗为: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其中《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某某诗的最高成就,它最早的题目是《古诗无名氏为焦仲 卿妻作》,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汉末安.建年间,讲述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婚姻爱情悲 剧。作者不详,诗的技巧娴熟,造诣不凡,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由于它深刻的主题,同时它兼收了其他乐某某诗的长处,近而更有创和.新突破。汉 代的乐某某叙事诗一般篇幅短小,总的来说人物形象仍显的比较粗糙,情节比较简单,而《孔雀东南飞》所刻画的形象无不个性分明,人物各局面目。 全某某“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最后以“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几句作 结,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在叙事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一批无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短诗,《古某某》中评价其是:谓之 风余,谓之诗母。其内容主要是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它继承了《诗经》以 来现实主义的传统,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汉乐某某民歌的营养。 汉朝并无“古诗”这个叫法,“古诗”一称是在六朝时期经过长期的酝酿,随着文体的 分类逐渐细化而形成的。《古诗十九首》也是在当时流传的众多无名氏的古诗中,经过反复的筛选,到了梁中后期才以组诗的面貌出现的。 《古诗十九首》与汉代乐某某的五言歌辞相比,抛开音乐因素不论,单就诗体形式而言, 并无本质的区别,不过它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汉乐某某相比,在风格上还是有所差别的。 首先在手法上,乐某某民歌较重叙事以见情,多铺叙,古诗十九首侧重抒情,以情融事; 其次在结构上,乐某某民歌一般以事情自身的发展顺序为线索,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多按感情 的起伏节奏为主线;语言方面,后世评论乐某某民歌是: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论 古诗十九首是:随语成某某,随韵成趣。誉之为“秀才说家常话”。在意境方面,乐某某民歌可 以说是其境深厚,古诗十九首则可说是其境旷远。 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乐某某民歌多来自劳动人民,而是 具有相当文化素质的下层文人。他们为了表达所遭受的压抑而产生的不平,打破了当时形式 上遵从《诗经》《楚辞》,尚回言、骚体、汉赋的习气,向民歌学习,将汉乐某某五言歌诗中 表现出的叙事和抒情分流的倾向,加以进一步发展,五言抒情古诗由此应运而生。 《古诗十九首》兼有风余和诗母这两个特点,说明它在古典诗歌从前古到中古的重大转 换中,处于枢纽地位(以汉末安.建年间为分界)。前古时期的诗歌,从审美角度来看,无论 是《诗经》、《楚辞》或是汉乐某某,都是作者心声的自然表达,从文学作品来讲,可以说作 不自觉的文学作品。唐诗僧皎然在其《诗式》中称之为:天予真性,发言自高。 而汉代介于诗和文之间的大赋,脱离了诗骚抒情言志的传统,片面的追求辞藻,流于生 僻险怪,使前汉上层的文人诗处于沉寂的状态,带给后人多是失败的教训。《古诗十九首》 既不完全同于诗骚和汉乐某某的天予真性、发言自高,从中已可以看出锤字炼句,安排布局的 迹象(皎然《诗式》谓之:始见作用之功),又不同于汉赋的追求辞藻、生僻险怪,而依然 如诗骚一样以抒发情意为创作的中心,开创了中古诗才情并重,以气驭才、以才达气的优良 传统。 情志与才华的关系,是中古后诗史中的主要矛盾,《古诗十九首》较好的处理了这个问 题,所以后世遇到形式主义世风泛滥时,进步诗人总是将其与诗骚、汉乐某某一起作为自己的 旗帜, 当然《古诗十九首》也不是尽善尽美,作者群离普通的劳动者毕竟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反映的社会层面还不够宽广。《古诗十九首》诗境偏于含蓄一路,因此当后世出现一些直指 现实、比较激烈,或者在风格上纵横驰骋、意气风发的作品和流派时,保守派的诗人和诗论 家又将其当作武器,成为他们反对新生力量的工具。当然,瑕不掩瑜,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 的,况且这也不都是《古诗十九首》本身的问题。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五)
安.建风骨之三曹某某(上)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 要标准,安.建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 史上经常提到的“安.建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 “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来也沿用到了书画理论中。 至于文学评论中的风骨论,当以《文心雕龙》中讲述的较为详尽。风,就是文章的生命 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 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 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 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安.建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安.建时代的作家,摆脱了 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 昂。还有就是安.建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安.建诗歌是从汉乐某某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 了乐某某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某某强调:辞藻修饰 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安.建风骨时,不 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安.建风骨 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 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 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叫作“安.建”,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安.建年代及在这稍 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安.建文学”。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 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安.建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三曹:曹操、曹某某、曹植,还有“安.建七子”:孔融、 陈琳、王某某、徐某某、应某某、阮t@、刘桢七人。三曹是其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曹操的诗情绪悲凉但不低沉,表现出向上的精神,代表作:《短歌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这些作品的文体都是乐某某歌辞。 曹某某是曹操的次子,曹某某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对文学创作和 批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安.建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代表作有《燕某某》两首和《杂诗》两首。曹某某的诗与其父有明显的不同,作者创作时追求艺术美,在自然的风格中流 露出清丽,感情婉转细腻,音调流转和谐。 曹植是曹某某的同母兄弟,以曹操的辞世为分界,曹植的创作可以分成前后两个时期。曹 操死之后,他受曹某某的猜忌和排挤,诗风趋于深沉,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建 安诗人中,他留下的诗数量最多,历来受到推崇,他的作品讲究艺术形式,刻画细致,辞藻 华美,注意对仗的运用和炼句,明显的改变了古典诗歌的面貌,后世文人多把他当作杜甫以 前诗界的最高典范。 曹植也重视吸取乐某某民歌的优点,故所作大多有充实的内容和深厚的感情。曹植的《洛 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浓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的绝世之美及纯洁的形象,中 间寄托了作者的某种追求。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六)
安.建风骨之三曹某某(下)
安.建七子一称,最早见于曹某某的《典论。论文》,他在书中列举了七子人名之后写到: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其中王某某被《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擅长诗赋,以感情的深沉真 挚见长,突出作品有《七哀诗》两首。在诗歌语言趋向精美的特点上,他可以说是曹植的先 驱。还有《登楼赋》,赋中多用骈句但明白流畅,用词锤炼,感情至深。 陈琳和阮t@都以章某某书记见长,诗保存下来的很少,陈某某《饮马长城窟行》,阮某某 《驾出北郭门行》,都是以质朴的语言叙述普通百姓的生活,风格特点上属于学习汉乐某某民 歌。 刘桢与王某某齐名,亦以诗歌见长,作品存世十多首,以《赠从弟》三首为代表,语言简 练,有刚劲之风。徐某某较好的作品有《室思诗》六章,应某某较成功的作品有《别诗》两首。 孔融和其他六人情况不同,他既不隶属于曹操的政治集团,也没有参加以曹氏兄弟问核 心的文学活动,但是曹某某对他很景仰,把他列为七子之首,但没有诗流传下来。 安.建七子的作品大都失传已久,但这是个文学兴旺的时代,标志着我国文学开始进入自 觉与独立发展的阶段,在文学和诗歌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阮t@之子阮某某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他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作品有82首五言的 和13首四言的《咏怀诗》,其中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比较曲折隐晦。这主要和当时 斗争比较残酷的政治背景有关。阮某某在他的诗中揭露了那个时代政治的黑暗,还有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行径。“忧 生”是《咏怀诗》的另一主题,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局面的痛心疾首,心灵上的苦闷,心 情孤寂忧伤。 为了摆脱痛苦,他只能到老庄哲学中去寻求精神寄托,这在诗中也有所反映。这使阮某某 一生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他的《咏怀诗》既有积极的批判,也有消极的遁世思想。 《咏怀诗》继承了“小雅”及“楚辞”的传统,主要受后者影响为大,遂开创了一种言 近旨远、委婉含蓄抒情风格,不过也有词意隐晦的缺陷。它采用随感式的写法,形式比较自 由,给后世受压迫而欲抒胸臆的文人提供了一种抒情言志的方式,以致后来的陶渊明、陈某某 昂、李白等,多写有这种咏怀组诗,尤其以陈某某昂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最为有名。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七)
两晋文坛的诗人诗歌(上)
晋朝按时间分为西晋和东晋两部分,西晋时比较著名的诗人有:陆某某、潘岳、左思。其 中陆某某和潘岳被合成为“陆海潘江”。这一叫法南朝梁的锺嵘在其著作《诗品》中使用过, 锺嵘在前人的评论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概括了陆潘两人的特点,被公认为定论,这个提法 自此也就沿用下来。 陆某某的祖父陆逊和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陆某某二十岁时,东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以填词抒发自己对国事的感慨,成《庚子秋词》两卷,其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况周某某,原名周某某,因避清宣统皇帝溥仪名,改为周某某,字夔笙。况周某某论词亦承XX词派,除主张作词应某某为主,提倡比兴寄托外,更提出了“重、拙、大”等取舍标准,艺术表现上强调“真”字,以“真”对为词骨,要求“景某某”、“情真”,这些都是对XX词派的继承和发展。 与王鹏运相比,两人各树旗帜,不分轩轾。从词的创作风格上看,王鹏运词气势宏阔,奇情壮采,笼罩群言。况周某某则真挚沉痛,兴寄深微,韵味醇厚,如他著名的《苏武慢。寒夜闻角》,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郑某某,字俊臣,号小坡,叔问,大XX人。朱某某,原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疆村。郑、朱二人虽沿XX词派涂某某,但并不拘于一途,郑某某词雅近清真,然又出入玉田、白石,句妍韵美,而又体洁旨远,有清朗疏放之趣。 朱某某则兼取浙西、XX两派之长,晚年又学苏轼,词风转为苍劲沉着。总之,近代词人或步浙西旧辙,或承XX余风,或融两派之长,或兼菜苏、辛豪放,不仅继续和发展了清代词学,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自有其地位。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1~15)》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1~15)由用户“hateheart”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