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 陈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教材版本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4.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5.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经历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换算,理解概念、运用和巩固概念,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在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感受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3、在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以及气体摩尔体积等相关物理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 ②摩尔质量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③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
①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 ②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 ③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分析
“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复习C + O2 =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 g C和32 g 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 g 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2、可称量物质与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离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3、在我们的计量上,多长为1米呢?“米”这个单位是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确?
氢的物质的量是3 mol、小米的物质的量是1 mol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学生归纳、回答】大量实验证明,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时,所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意识到使用物质的量这个粒子集体的重要性,也不会再用物质的量去描述宏观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量”“微粒个数”“NA”是如何进行换算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 陈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学设计 陈某某由用户“nowva”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