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9周 在柏林课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课题
14 在柏林
教材与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柏林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为材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战争灾难是小说的主题。小说抓住情节、环境以及人物的命运来表现战争主题。小说开篇即是环境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社会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生和人物的命运作铺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是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补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微型小说情节紧凑,通过对老妇人的两次数数、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老兵的扫视和说话这些简洁的人物行动交替描写构成故事情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厘清人物及其行动,进行情节的梳理,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受战争对老兵一家命运的摧残,同时感受微型小说出乎意料的结尾艺术。
全文三百多字,透过一节小小的车厢,讲述小人物的命运,深切表现战争主题,体现了微型小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特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对于小说这种文体,学生已初步了解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从思考战争灾难这一主题人手,反思结尾环境描写的深意。处于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对战争没有多少认知,需要补充一些资料来加深他们对战争环境的认识,对战争带来灾难的了解,以此来感受本篇小说中描写的战争带来的悲痛,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梳理情节,留心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努力还原真实、自然的阅读状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为阅读整本小说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
重点难点
发现小说是通过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表现战争灾难的,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 学 流 程:过程设计(突出主问题与关键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交流资料,初感战争残酷
1.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梳理形成重要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是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伤亡9000余万人,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学生用一个词语表现战争的伤害,并写到黑板上。
预设;血流成河 尸横遍野 残垣断壁 国破家亡
板块二 圈画重点,梳理小说情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2.学生依据课文情节线,补充故事情节。
学习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1)出示情节图。
/
(2)学生默读课文,填写故事情节。
(3)学生交流展示填写的情节线索。
(4)引导修正故事情节图。
板块三 猜读细节,感受战争的残酷
1.布置任务:看这一个个小标题,就像一个个凝固的镜头画面,再默读课文中给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哪些细节触动了你?圈出来写一写批语。
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圈画出中给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写一写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提示:
(1)把自己想象成车厢里乘客中的一员,可以是小姑娘、老兵或者其他人。
(2)思考自己或别人的命运,真切抒发对战争的感受。
2.交流点拨。
要点:(1)关切战争中别人的命运,体会战争的残酷。(2)关切战争中自己的命运,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3.体会小说结尾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着自己的命运或是别人的命运,因为战争让人感到了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这些想法作者有没有写?
要点: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静得可怕”是对战争主题的升华。
4.总结小说特点:小小说,大主题。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9周 在柏林课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9周 在柏林课题由用户“YT叶大大”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