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生态学 第三章 群落的动态知识归纳》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三章 群落的动态
名词解释
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依次取代的过程
演替系列: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地)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顶极群落: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个演替的终点为顶极群落。
演替顶极:每一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群落类型)
群落排序:对群落调查的样地按照相似度次序,分析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时间尺度: 群落内部动态—群落演替—群落
/
2、年间变化:波动 波动的性质:是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但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3、波动的类型
不明显波动: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偏途性波动: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状态,时期长(5-10年)
4、群落波动的原因
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降雨、灾变、水文状况
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种子产量变化、建群种的周期性变化、病虫害暴发
人为活动影响:放牧强度的变化
波动是某一演替阶段内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5、波动的特点
不同群落类型的波动性不同
定性特征与定量特征的波动性不同
不同气候带的波动性不同
波动的不完全可逆性
6、以主导因素划分的演替类型
群落发生演替(群落发生):在裸地上先锋植物开始浸入,逐步长满空间,又被其它物种取代的过程。
内因性(生态/动态)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如土壤条件的累积性变化等)
外因性(生态/动态)演替: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如气候、地貌、土壤、火和人为因素 (林窗动态等)
7、水生演替系列: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的群落演替过程。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旱生演替系列: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8、演替方向
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9、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比较
/
10、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1)环境的不断变化(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2)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
(4)群落种类组成中新分类单位发生
(5)人类活动
11、演替模型
促进模型( 断层演替):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不利于它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它物种的繁荣;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和方向性,可预测的
抑制模型(抽彩式竞争):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物种替代没有固定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一物种先到
耐受模型:物种替代决定于物种竞争能力(忍受贫乏资源的能力)
12、模型的异同点
先锋物种最先出现、易于被挤掉
演替机制:物种替代促进/抑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叶林群落、落叶阔叶林群落、北方针叶林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荒漠生物群落
22、群落排序的类型
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次序。
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数量生态分析软件等)以群落中物种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次序。
23、XX、盐沼地、红树林
河流和海洋或陆地与海洋2种环境的过渡地带
盐沼地
结构:有潮间带小溪,随潮水盈缩
环境条件:
光、温、水、盐和氧气随潮水盈缩而变化
生物学条件:盐沼地群落中植物多以草本植物为优势种(在红树林则为木本)
人类影响严重:人类开发和污染导致原来的环境变化
24、草甸的类型
/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生态学 第三章 群落的动态知识归纳》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生态学 第三章 群落的动态知识归纳由用户“阿慧芳”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