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学设计
高中
年 级
高一
科 目
物理
授课题目
弹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2.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
弹力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 学 重 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教 学 难 点
弹力有无及方向的确定
教 法 学 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
教 具 学 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板 书 设 计
1.形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产生条件:(1)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一致或与形变方向方向相反。
(1)压力(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支持)物体。注意:指向受力物
(2)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收缩方向
教学
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新课
1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2探究微小形
3.探讨生活中的弹力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创设物理情景:
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学生演示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问:
我们走在厚厚的木板上,木板会发生形变吗?
摩天大楼在狂风中有摆动过吗?它发生形变了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第55页:几种弹力(后两段),并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找到几种最常见弹力
①压力;
②支持力;
③绳子的弹力的产生原因及其方向的确定。
教
师最后点出更多更具体的弹力方向以后再补充和加强
多媒体
用橡皮筋、弹簧、白纸做演示实验
利用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瓶演示微小形变
利用塑料尺子、橡皮筋演示弹力产生的过程和方向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演示生活例子,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讨弹力产生的原因会在以后此内容学习中更清晰而不混乱,便于对弹力方向进
行总结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由用户“A063717017”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