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洋流说课稿贾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洋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洋流是地理学中最基础知识之一,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是具体的地理现象,但与我们实际生活距离遥远,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些抽象。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联系紧密。
一方面,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海水的温度盐度分布等知识的应用和延续;
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也对后面学习海洋资源、海洋污染等奠定基础。
对洋流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
鉴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我把洋流的相关知识安排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第二课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滦县二中高一年级学生,整体来看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学习主动性强。
但在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也表现出很大差异,总观学生整体情况,层次不齐!
地理学习小组划分
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间自主交流学习,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也便于课上有效开展分组讨论。我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地理学习小组的分组,以保证讨论、探究式学习不流于形式。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目标的制定符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强调的四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滦县二中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上的教学重点;根据洋流形成中影响因素多,理性强。世界洋流分布中洋流名XX,且与学生薄弱的区域地理知识联系紧密,制定了以上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分析
1.通过实验让学生清楚洋流形成的动力源,突破洋流形成原因这一重点难点。
2.?利用“风带分布图”,推导出“洋流模式图”, 再用“洋流模式图”识记各大洋“实际洋流分布图”,并仔细观察分布图和模式图上不一致的地方,突破洋流的表层分布这一难点。
3.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突破关键。
四、教学方法
根据高一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特征结合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主体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协作实验,主动建构→教师引导,探究质疑→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四部分组成。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多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看新闻短片,由漂流瓶的故事引出本节学习主题--洋流。
以影片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
协作实验,主动建构
实验1:漂流瓶的漂流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方案,演示实验,填写《辅助教材 表一》的实验记录;探求漂流瓶为什么会漂流?
完成实验后填写记录表,并投影学生填写情况。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了解到风是风海流的直接成因。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模拟漂流瓶在海洋中漂流状况(尽可能贴近实际)
此实验中要用到前面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相关知识。学生主动回忆,完成《辅助教材风带分布图1》并找同学板图,回忆旧知、构建新知。培养学生用以前知识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
完成实验后填写记录表,并投影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课下作业
精选5个学生感兴趣、受洋流影响的典型课题。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分组(五组)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讨论研究并撰写200字以内的小论文。建议有能力的同学做PPT课件辅助演示。(侧重洋流对题目的影响)
课下作业的布置将探究合作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与持续学习的价值取向。也为第二课时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铺垫。
六、预期效果
通过课程的展开,使核心内容得以实施,主要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收获有提高,达成教学目标。并适度开阔与拓展学生学习视野,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材施教。体现出学以致用的学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与持续学习的价值取向。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洋流说课稿贾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洋流说课稿贾某某由用户“cliffxie88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