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一)研究的背景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积极高效地学习并感受语言之美。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而现实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单调,使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组合”,丧失了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激情。
问题2: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自己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即使老师严格地要求,学生还是不能专心地投入课堂。
问题3:课堂中学生对于所讲问题或所学知识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记忆,造成学习成果不能内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好奇心与疑问的交叉点。因此,着眼于研究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小学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置疑问,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语言知识、课堂内容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论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悬念”教学技巧的设置,正是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具体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可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在课堂上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力,使他们都能广泛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进一步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1.内容设置悬念
(1)问题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但不要急于说出答案,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如课堂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序言,它虽然不是高潮却十分的重要,用它来营造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迅速地进入课堂角色,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悬念开讲,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渴望、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自己的教学能够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启发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针对悬念设置, 教师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 时间要短, 内容要少, 以便能够用最短的时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此,在导入语部分设置的一个悬念,就能给同学们留下一处思维空白,提醒并引导学生来进行填补和完善,循循善诱,共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可能很自然地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事件悬念
一件出人意料的事,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事情有悖于学生既定的思考,使学生处于意外之中而引起重视。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一般人只知‘百发百中’是神枪手,却不知道‘百发不中’才是真正的神枪手”。这里便说到了关于学生的“悬念”和对教师“追问”了,很多学生便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百发不中才是真正的神枪手呢?学生很想急于知道下文……这个事件不单单指课本中的事件,也能通过老师的创造性呈现,让悬念凸显。比如运用简笔图形或者课件的逐步呈现,让学生对此产生疑问,进而抓住他们的眼球,达到使其兴趣高涨,以此开展有效学习。
(3)实物悬念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挡住他们探求知识和前进的步伐。
(3)结尾设置悬念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和求知下面的内容,如同电视连续剧或章回体的小说一样,故事情节发展到“扣人心弦”和“千钧一发”的时刻,人物生死存亡危在旦夕之间,却戛然而止。为此,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上下两章节或两节之间的联系,在某节课结束时,可以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完成这堂课的学习任务之后,心理上还处于一种“欲罢不能”“非读不可”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想象、自主学习的火花,而且还迎合了学生急于知道下文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用户“waiwai1846”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