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让数学走进生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让数学走进生活
邓某某
新课程更加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使看似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学具有更多的情趣性。作为小学生,出去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外,他们几乎很少接触到其他资料中的数学,对生产生活中的数学了解得也不多。因此,我注意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大量渗透数学内容,使课改实践成为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桥梁。
化抽象知识为生活情境
理念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使知识技能并驾齐飞。 教学片段 以前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总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量一量课桌、书本面、黑板面、跳绳的长度等,称一称自己带来的苹果、鸡蛋、盐、味精等。课堂上老师讲得唇角口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一到做练习时还是无法下手,这样上课既费力又难见成效。定下心来想想,终于明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东西毕竟太少,很多生活物品无法带到课堂中来,学生无法亲自去量、去称。对“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知识实在太少了。因此,再次教学“米、千克”时,我用了两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把他们带到课堂外,让学生带着小皮尺、米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学生们个个兴趣很浓,有的量课桌、黑板、教室的长与宽,有的量教室外花坛外的长与宽,走道的长与宽……凡学生想量的东西他们都自己有了经历后,课后,学生回到家还在继续量。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先带学生去超市观察每样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亲自感受一下,再带领学生去学校食堂称了鸡蛋、鱼、肉等。到做练习时,连有的题目都迎刃而解,即使碰上一些没有亲自量、称过的物品,也能估计得七不离八,因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米、千克”的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已基本形成了。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生活情境。
在生活教学中猜想
理念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许多人都有过“猜”出数学答案的经历,其实“猜”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教学片段 教学应用题:六年级举行野餐活动,1人一只饭碗,2人合用一只菜碗,6人合用一只汤某某,共需100只碗,参加野餐活动的同学有多少人?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说30人,教师就让他验证:如果是30人,需要饭碗30只,菜碗30÷2=15(只),汤某某30÷6=5(只),共用了30+15+5=50(只),与条件不符。接着又学生说出人数必须是6的倍数,(这一发现是解题的关键),接着有学生猜是60人,教师同样让他验证:如果是60人时,需要饭碗60只,菜碗60÷2=30(只),汤某某60÷6=10(只),共用了60+30+10=100(只),与条件符合,得出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数是60人。
教学片段 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个队合做,大概要多少天完成?
生1:应该是50天。(不假思索)
生2:大概是25天。(相加除以2)
生3:不对,甲队单独做还只需20天,合做要25天吗?
生4:大概是12至13天。如果两个队都是甲队,那么他们合做10天就可以完成;如果两个队都是乙队,那么他们合做15天就可以完成。所以,我想应该是12至13天之间。
师(鼓掌):这位同学从讲得精彩。正确答案到底是多少。还要请同学想办法列式解答。利用猜想可以发现解题思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并及时验证猜想,调整猜想,直至解决问题。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理念 教师要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只要你们肯动脑筋,办法还是有的。接着让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充分的讨论后,进行小组交流。
接着,教师宣布实验测量开始,顿时教室里出现了实验操作的热闹场面,同学们通过合作,很快算出了结果。再加过去解答与这类相似的应用题时,既省力又省时。以上教学片段,学生觉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还时时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总之,新课程标准是智慧的,也是充满魅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发挥数学学科的优势,使数学课堂教学处处显露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人性和智慧。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让数学走进生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让数学走进生活由用户“hhk2005”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