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1周 草原课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课题
1 草原
教材与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描述了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赞美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草原风光、远迎客人、主客欢聚、依依话别。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非常契合“触摸自然”的人文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必须考虑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课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应着重关注三个关键点:一是从课文中的“景某某”想开去,将其还原成画面;二是由“景某某”想到“情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情感;三是体悟作者是如何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景某某”和“情语”统一在一起的,学习使用这一手法。
1.想象草原美景。
课文第1自然段色彩鲜明,动静相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呈现了一幅辽阔壮美而又依然清晰的草原图。“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老舍先生精准炼字,一个“绣”字,让这幅草原美图立即活了起来。文中最令人惊叹的画面当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作者运用鲜活的语言实现了画技与写法的相合,静态与动态的相谐,色彩与空间的相交。
2.体悟作者情感。
课文表达了老舍对草原风情的喜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作家的情感蕴含在景色描写中,也融入人们“远迎”“会见”“款待”“话别”等诸多场景中。正是草原自然风光与两族人民深情厚谊画面的叠加,使“蒙汉情深”之意旨活泼泼地跃然纸上。课后练习第3题即指向引导学生围绕“蒙汉情深”想开去,想到生活中与人惜别的经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民族团结之情。
3.学习表达技巧。
作家在描绘草原时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悦的心情,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两个“是那么”, 正是为后面“高歌一曲”作的情感铺垫。课文中像这样的“描写景物十抒发感情”的句段很多,作者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描写景物中抒发感情。课后练习第2题即指向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写景中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应聚焦关键词句,感受作者的体验,领悟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效果。
学情分析:
通过五年级的学习与积累,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已经懂得从人物的有关事件或文章的重点词句中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但多数学生还不懂得如何理解和体会文章的重点词句,所以在教学时还是需要慢慢去引导学生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没有看到过草原的景象,所以上课之前给学生准备了有关草原方面的资料及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草原的美与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习性。
教学目标
1.会写“裳、蹄”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词语,理解“一碧千里、渲染、勾勒”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3.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并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抄写下来。
4.感受内蒙古的民族风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内蒙古的民族风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难点:
1.想象草原美景,品味语言精妙,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
2.写一写自己生活中与别人惜别的经历。
教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所谓“陶醉”, 也许就是这样吧?
2.以“我读出了景色美”“我读出了情感美”“我读出了语言美”为话题赏析段落。
(1)任务一:我读出了景色美。
提示:抓住“幽美”,从小山河流、绿柳白杨、黄牛白某某等构成的图画进行赏析。
(2)任务二:我读出了情感美。
提示:可以抓住“陶醉”进行品味,陶醉在绿色之中,陶醉在清新的环境之中,陶醉在悠闲的氛围之中。
(3)任务三:我读出了语言美。
提示:联系《草原》, 体悟老舍的语言风格,使用了比喻、对比等修增加了美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1周 草原课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1周 草原课题由用户“yxc13017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