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说木叶》学案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主备人: 朱某某 牵头人审核 : 年级审核
【学材分析】
本文属于文艺理论,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关键概念,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严谨的文体特点。因为文章本身的特性,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程设计上,可以以“科学精神”为纲,串联起单元教学,在课堂上,则要加强互动和引导,增强学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乐趣。
【课标要求】
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艺理论的体裁特征,学习文章严谨缜密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把握作者的观点,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鉴赏文中的大量诗歌名句,提高文学鉴赏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诗歌启示,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学习方法】 朗读体悟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领:
张某某《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某某,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结诗歌语言的形象意义:月亮——思念之情
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木”与“树”,词语概念相同,但形象意味不同;“树叶”与“木叶” ,“落木”与“落叶”词语概念相同。
二、自主探究
1.关于作者
林某某(1910-2006),字静希。林某某之子。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_*文某某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28年毕业于**_*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某某,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XX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XX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某某大学中文某某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XX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某某,享年97岁。
2、给加点字注音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涔阳( ) 无妨( ) 落木萧萧( )
陇首(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疏朗( ) 得鱼忘筌( )
z竮? ) 迢远( ) 亭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 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3、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某某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某某。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某某。
(1)诗人选取了那些意象?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课后作业】
《全某某》练习册A组1-8
【课后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说木叶》学案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说木叶》学案 -由用户“gooqee”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