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作业案例分享:初中语文《童趣》(初一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作业案例:
选题:初中语文《童趣》(初一上)
设计意图
由教师串讲到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建构方法之一:古今贯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时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第一节课重在学文言,第二节课先通过析文,体会童趣,并通过课堂测试巩固本文的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
学会查工具书解决文言词语疑难,体悟古今贯通的语言现象,学习调动语感解决语义理解的方法。
通过诵读和赏析文句,理解文章中表现的童趣,初步培养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接触过几篇文言文,但对文言词语与现代词汇的关系不了然,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本文是初中教材第一篇文言文,故要指导学生如何过好词语关,掌握学习词语的方法。
学习内容
与环节
(第一节课)
学习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时间
1、听老师范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
2、查工具书解决词语疑难。
预设(以第一段为例):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自己确定疑难,自己动手解决,熟练使用工具书。学生呈现出差异,教师观察。
15
分钟
3、学生自读第一段。
4、师生互动,讨论第一段文言词语中的语言现象。(下边是讨论的预设内容)
实词
单音变双音:忆—回忆、细——仔细
察—观察 、 时—时时
物—事物、 趣—乐趣
故—故而
双音推断:稚—幼稚—幼—幼儿
藐—藐小——小
字义与成语:
张(张开)——张口结舌
目(眼睛)——目不斜视
虚词
古今一致: 之(三分之一、藐小之物)
古今异义: 余(今:剩余,古:我)
成语:明察秋毫
通过古今贯通
勾连语感与语理 (语言规律)
提高语言
建构能力。
8分钟
5、分组读第2-4段。
6、按第一段讨论的语言现象的类型,独立把2-4段的词语做整理,还有哪些文言现象是需要总结出来的?
14分钟
7、分组讨论整理文言词语与句式。
预设:1.出自本文的成语:
①明察秋毫 :形容目光敏锐,连最细微的东西都能看清楚。也形容人很精明,能洞察事理。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里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
②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③庞然大物:又高又大的东西。极大极大地东西。比喻貌似强大而实际虚弱的东西。
④夏蚊成雷:形容蚊子很多。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⑤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⑥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2.通假字
①项为之强: 强某某"僵",僵硬的意思
②虾蟆 :蛤蟆
3.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⑴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⑵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②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某某〔...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文理〔观察〕
⑶神: ①定神细视〔精神〕 ②神游其中〔思想〕
⑷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⑸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某某为林〔把〕
⑹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某某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⑺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调动语感,从语感到语理,时间分配上教师朗读、讲解、对话不超过12分钟。设计理念是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有效的学习教师要设置支架,让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课后反思:
通过课后作业第2-3题解答的情况看(平均正确率为65%),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6、第7学习活动环节要改进。教学支架不够,可以结合2-4段的文言现象,分段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样就可能落得扎实一些。第6环节做好了,第7环节小组讨论的疑难重点就清楚了,本文的多义词应该在第7环节落实。还可设计个讨论记录单,以便教师研究小组讨论中的问题,提高讨论的效率。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作业案例分享:初中语文《童趣》(初一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作业案例分享:初中语文《童趣》(初一上)由用户“ijnuhbygvtfc”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