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地质地貌图片:汶川地震、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并设问:这些景观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样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地面的起伏状态,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地表特征。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那么是谁来塑造地表的形态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先学习内力作用。
学生通过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内力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问题2:外力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问题3:外力有哪些动力──风、流水、冰川和生物;
问题4:内力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问题5:外力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研究之前看到的那些美丽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合作探究一: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2、什么力量促使该地表形态由海洋变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3.上述力量的表现形式中,喜马拉雅山属于哪一种?
4.这种力量最终对地表形态产生何种影响(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坦)?
板书: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第一种形式:地壳运动
课件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和裂谷? ??总结:水平运动──褶皱山和断裂带
课件展示图片:陡峻的华山?????? ???总结:垂直运动──?
?
展示图片和资料完成活动:
活动1:书本P70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其形成过程。
?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案: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答案: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原因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活动2:台湾自古与祖国大陆连成一片,目前分割着大陆与台湾海峡的形成,经过无数次的海陆变迁。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晋江深沪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试述其形成原因,并在示意图中标出海峡的相应位置。
?
课件展示完成表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
?
内力作用的第二种形式:岩浆活动
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解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过程。?
内力作用的第三种形式: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过渡:课件展示资料:两千万年以来,据科学家估算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至少1万多米之上,可是现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尽量做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并且教学框架清晰明了,内外力作用各做一个小结,最后再做大总结,都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对比性强,学生方便记忆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生动形象
6、课堂不足: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个人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另外,在讲述一些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的时候,专业术语用得还不是很规范,原理解释还不是很到位。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由用户“XINXIN16666”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