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九周14 在柏林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课题
14* 在柏林
教材与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柏林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为材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这部微型小说堪称战争题材小说中的精品之作。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战争灾难是小说的主题。小说抓住情节、环境以及人物的命运来表现战争主题。小说开篇即是环境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社会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生和人物的命运作铺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是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补白引导学生
更深入地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微型小说情节紧凑,通过对老妇人的两次数数、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老兵的扫视和说话这些简洁的人物行动交替描写构成故事情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厘清人物及其行动,进行情节的梳理,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受战争对老兵一家命运的摧残,同时感受微型小说出乎意料的结尾艺术。小说中对老妇人这一人物身
份称呼的变化匠心独具,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细节,从而感受战争对老妇人命运的摧残。
全文三百多字,透过一节小小的车厢,讲述小人物的命运,深切表现战争主题,体现了微型小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特点。
学情分析:
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务,感受战争对人的巨大伤害。
通过关注情节、环境、人物,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关注情节、环境、人物,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务,感受战争对人的巨大伤害。
教 学 流 程:过程设计(突出主问题与关键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了解小说背景,体会战争灾难
1.齐读课题,了解柏林是德国的首都。
2.一战背景
1914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3.图片背景
战争前的柏林和战争后的柏林
板块二 初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过渡:
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朗读读课文,结合《作业本》梳理故事情节。
(1)小说中一定会有人物,人物一定会有行动,这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
学习活动: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完成《作业本》,梳理故事情节,说给同桌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故事情节:
要点:三类人物——老妇人、两个小姑娘、老兵;人物的行动——老妇人的两次“数数”, 两个小姑娘的“嗤笑”和“傻笑”, 老兵的“扫视”和“说话”。
交流“出乎意料”的情节,完成习题。
预设:情节⑤,因为想不到老妇人嘴里数着的一、二、三,竟然是战争中失去的三个儿子。
……
句子比较,体会战争灾难
(1)“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伶的天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命运或是别人的命运,因为战争让人感到了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这些想法作者有没有写?
要点: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静得可怕”是对战争主题的升华。
4.总结小说特点:小小说,大主题。
板块五 拓展阅读,发现主题
默读小说《半截蜡烛》, 完成故事情节。思考:小女儿的话妙在哪里?
交流;语气委婉,拿走蜡烛理由充分……
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气氛,体现人物心理
小练笔。
当德国军官离开后,一家人会说什么?写一写。
4.完成《作业本》第3题。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九周14 在柏林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九周14 在柏林教案由用户“JG12345”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