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外交学导论期中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外交学导论期中报告
——用政治过程模式分析美国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决策过程
电影《惊爆十三天》主要叙述了美国肯尼迪政府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经过。此次危机是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的。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为激烈的一次对抗。此次危机虽然只持续了十三天,但却让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幸好最后是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此次我想用艾里逊外交决策三大模式中的政治过程模式来分析一下美国在处理此次危机的决策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知道,政治过程模式认为对外决策是参与决策的各方讨价还价政治过程的产物,而其中参与决策的人都会考虑四种利益:国家安全利益 国内政治利益 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由于决策者所代表的组织不同 利益不同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决策者在对外政策的决策中都可能具有不同的立场和目标。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就如何应对苏联在古巴布下的导弹所带来的危机,肯尼迪政府的高层决策者的意见有着很大的分歧。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模式:
军方主战:苏联在古巴布下的导弹对美国本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就最简单的思考模式,军方鹰派主张直接出动空军进行空袭轰炸。这是很轻易的解决办法,但是这种方法未免太过简单粗暴,并且容易造成可怕的后果:美国打古巴,苏联就打柏林,北约出动,就引起世界大战。这是好战的美国军方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是在并不符合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利益。
国会议员主张谈判,通过施加外交压力和利益交换来说服苏联撤除导弹:国会显然希望使用和平正规途径解决此次危机,但是不论通过何种形式的外交努力,最后的裁定总是会伴有一定的交换条件,如美国也撤除在土耳其的导弹,但是这不是肯尼迪总统希望看到的,因为这种让步会助长苏联士气,反而有可能得寸进尺,而且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很有可能被苏联采取拖延战术,丧失先机。
肯尼迪及其智囊团倾向于海上封锁策略,并私下与苏联谈判:这是一种间接军事行动,既做出了应对,又没有贸然行动,还把决策负担转移给了赫鲁某某,最重要的是为肯尼迪团队争取到了最宝贵的决策时间,可以深思熟虑地思考下一步行动。出于肯尼迪的角度,由于他正准备进行总统连任的竞选,自然是希望既和平又不软弱地解决此次危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利益。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决策过程中,决策各方都各怀心思,意见产生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肯尼迪迟迟不肯表态下最终决定,多次举行会议组织大家进行讨论研究,争取得出最佳解决方案,而其助理唐纳和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一直从中周旋争取时间,同时为肯尼迪出谋划策,一起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法,于是最终决策一拖再拖直至最合适的时机以及最合适的方案出现才得以实行,这也是为什么从发现危机到最终解决历时了整整十三天。这其中就体现了一个决策中心内部的分歧对决策进程的影响。
而在第一场会议中,军方代表人物就向肯尼迪提议直接采取军事反击;而第三次会议时,驻联合国代表提出了借用联合国秘书长来向苏联施压。虽然这些想法和建议可能并不完美,但它对最终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肯尼迪政府最终还是采取了以军队反击,武力封锁和联合国施压为辅,政治谈判为主的方式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中途产生了各方分歧,甚至还一度发生军方代表“逼宫”的现象,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肯尼迪政府面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所采取的决策是正确的。
最后,从政治过程模式侧重分析决策者在决策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各自掌握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决策的影响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述,我认为1962年美国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决策过程生动地体现了艾里逊外交决策三大模式中的政治过程模式的原理。
以上即为我本次的外交学导论期中报告的全部内容,感谢老师百忙之中抽空翻阅,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早日回校相见!
报告人:朱某某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外交学导论期中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外交学导论期中报告由用户“萌小萌撒”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