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XX县+XX县中学+胡某某+《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计算机病毒》一节是高中课程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5.1.3的内容。
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迅猛,几乎每天都有新病毒产生,它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目前大多数学生对病毒有一些了解,但是不大十分清楚计算机病毒的来龙去脉。我们将此课程设计为研讨性学习活动课形式。计划6分钟,主要内容是结合课本中病毒的定义、病毒的特点等教学点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防病毒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2)了解计算机病毒特征相关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获取知识、加工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生个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3)通过对计算机病毒表现的总结分析,提高学生防治计算机病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升学生的病毒防范意识,树立起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2)激起学生对信息安全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3)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意识,培养使用正版软件的意识,增强信息安全的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
1. 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高一学生。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 学生知道了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掌握了网络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具备了一定的自学、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
3. 学生彼此间比较熟悉,但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
2.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1. 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征。
2. 探究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五、教学方法
教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总结归纳法。
学法: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导入
播放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各种计算机感染病毒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切入本课主题——计算机病毒。
让学生直观感受病毒的危害,激发学生对病毒的求知欲望,顺利引出本课目标。
40秒
第一环节:问题解析,提取概念。
学生分析系列问题,让学生总结提取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注:提问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
1.计算机病毒是怎样生成的?
——人为编写的程序
2.为了掩人耳目,病毒程序在计算机内怎么藏身?
——依附于一些正常的文件中或内存中;
3.既然病毒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它怎么被执行?
——根据演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计算机染了病毒之后,是立即发作吗?
——一般不会立即发作,有潜伏期;
5.为什么把这种程序称作"病毒"?
——象生物病毒一样有复制能力。
6.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有什么影响?
——毁坏数据,影响使用。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如下: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写的小程序,?它能够自我复制,依附在其它程序上,通过主程序的执行,伺机传播病毒,潜伏到一定时机,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影响计算机使用。
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继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加工信息、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对病毒进行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安全的意识。
20秒
第二环节:视频演示,归纳特征。
播放内容为"常发病毒的发作现象"的动画来启发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起更深层次的思考。其中,教师调控好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气氛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但又不流于形式,甚至是一盘散沙。
由于学生在兴趣趋使、同时竞赛的吸引下,每个学生在对比碰撞中为了本小组的利益努力合作,一个小组的同学为了共同的目的前进,是很好的一个锻炼舞台。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锻炼了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问题,总结回答把本节课的内容很好地向大家展示,教师不再是本节课的主角,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好处。
本小节的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凑,如何合理分配时间、调动好学生的情绪是很关键的,往后的教学实践中会继续探讨。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XX县+XX县中学+胡某某+《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XX县+XX县中学+胡某某+《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由用户“温温zy”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