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要给好处费。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审核者之所以没有发现企业粉饰业绩及财务造假,其根原归纳为二:一是无知(即缺乏知识),二是无能(即有知识而不为),无知之错可以补救原谅,无能之错绝不姑息。这其中的要害是态度问题,审核者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干这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什么,唯有端正态度,才能谈得上杜绝***财务造假。
***通过财务造假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现列举如下:
1.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获得上市“圈钱”资格;
2.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获得了上市资***能够以更高的发行价格来发行新股;
3.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顺利地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并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再“圈钱”;
4.通过财务造假,可以推高***股价,可以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套现,远走高飞。
因此,***财务造假的动力非常大,那是犹如“力比多”失调般的冲动。另外,目前的现实环境对造假者处罚都非常轻,其造假成本之低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比如,对于通过财务造假的上市者,法律只是对其予以罚款了事,而且罚款金额不超过募资金额的5%,这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得多。
比如,对于帮助财务造假的事务所和CPA,几乎没什么处罚,事情败露后,很多时候是这些造假所主动被合并到更大一点的事务所去了,人还是那些人。
比如,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证券法》规定可以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但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未得到贯彻执行。
正因为处罚如此之轻,中国股市造假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有不包庇造假者,进而对造假者实施严刑峻法,中国的股市才有希望,才不会彻底沦落为让老百姓痛恨的“圈钱市”。
以下是常见的造假方式和审查重点:
1、虚增中介费用。
***要补很多税,这还好说,在账面会体现,更多的公关费是在账面没法体现的,这个钱某某是老板自已掏。等上市后,公司是大家的了,这笔钱老板还得要回来,怎么办。一是保荐机构把发票开大,把多出来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募集资金是要把中介费用去掉的。***法把这笔钱要回来。
2、虚增收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的是将收入提前确认,有的是将收入推后确认,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收入,***的前五大客户不注明客户的名字,这***问题最大,所以去年证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出了一个文件。***如紫鑫药业(002118,股吧),绿大地等。
在A股诸多财务陷阱之中,虚增利润是最常见的手法。通过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精心打造了一个骗局。比如绿大地的具体操作手法为:一、将公司的名称加入生物科技的字样,以迎合市场和投资人的喜好;二、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利用其掌控的银行账户,操纵资金运作;三、伪造合同、发票和工商登记资料,虚构交易量。
通过造假,绿大地上市前后虚增资产3.37亿元,虚增收入5.47亿元,个别的资产竟然被虚增了18倍之多。
3、费用不入账,坏账少计提。
***预付账款一挂就是很多年,其实发票早就来了,因为利润的考虑,一直不入账。坏账更容易,本来三年四年的坏账的,找一笔钱,做一个进账单,入一账,再转出去,账面余额还是那么多,但坏账准备少要计提很多。
4、虚构存货库存。
收入虚增,得有物流在账面体现。很好办,正常结的成本少结一点,把多出来的那一些作为虚增收入的成本。要不就直接就他虚增在账面上,审计盘点时去借点货或直接借个仓库,开个假仓单就行了。
5、虚降成本结转。
结原材料时,采用适当手法,比如改变商品名称,将价格低的原材料先结转,这样销售成本就可以降低。
6、虚构现金流。
很多业内人士说,什么都可以调,现金流不能调。其实是错的,现金流最好调,而且完全符合准则。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支付货款,这样本来负的现金流就变成正的了。
7、虚增资产价格。
老是十个坛子九个盖,最后肯定盖不住,怎么办。资本性支出时,让对方把发票开大,然后多出来的钱转一圈,用于购买材料来补账面虚增的材料。
8、虚假重组。
公司资产肯定有优质资产及亏损资产之分。假账做多了,很多窟窿要补,怎么办?首先将亏损尽可能集中到***,然后打包出售这***。当然,接盘的要付出代价。如何补偿,收购***。评估价反正只要遵循了评估方法,评到天上去都说得过去。
9、虚假重组之二。
在公司做IPO时,***就有相关的设计,首先,将部分股份转移到自然人。因为大股东解禁要三年,其他的只要一年。然后,公司减持和自然人减持税率是不一样的。然后,部分盈利不好的资产先不会装到***里面。待公司上市后,大力培育这部分未上市的资产,将利润想办法做高,将资产做大,然后再由***进行收购。现在很多重组证监会要求利润承诺。其实这完全没任何意义。因为一是有承诺利润的要求,公司会想办法将利润做上来,很多该由重组资产承担的费用由***承担,其次,就算未达到承诺,补就补啊,相对于重组所获得的收益,这一点血真不算什么。
10、自炒自股。
证监会会将每月28号的股东名册***。我跟踪过好久,说实在话,***有时也根本不知道是谁在炒作股票。但重大消息公布前,还是看得出哪些获得内幕消息的人在进票。知道内幕消息的都不会用自已的名字炒股票。但从身份证地址,股东姓名有时可以猜出是谁的亲属在玩。还有一种情况是***大股东自已在玩。在限售解禁时,***一定会释放利润和利好,有时甚至于会虚造利好来协助其他发起人股东出逃。这种情况很明显,如果某***,平时一两个亿的合同都不公告,有时几千万的合同都会公告,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形式大好等情***最可疑。
11、是否造假需重点关注的科目:
1)研发支出。这是一个利润调节池。什么都可以往里装。需要利润时就将其资本化。2)预付账款。不入账的费用通常用这个科目来调。3)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不合理的往来一般在这个里面。4)商誉。不要摊销,所以很多重***看上去有利润,但你如果把当时收购时的商誉一摊,就变成亏的了。这是XX计准则最不合理的地方。减值测试是忽悠人的。5)运费。运费的增长如果与销售的增长不一致,一般说明***就造假了,***解释为销售方式变化的原因。
11、自买自卖关联交易
紫鑫药业则是通过一套完整的内部交易链条,在人参交易的上中下各个环节均被董事长郭春生家族及其关联方所牢牢把控,***以及大股东可以自由调节紫鑫药业的营收规模以及利润分成情况,支撑其业绩高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自买自卖和虚假交易。
其实紫鑫药业当时的第一大客户四川平大生物、第三大客户XX正德药业和第四大客户*_**和第五大客户XX文博人参***,都与紫鑫药业存在着关联关系。
12、劣质资产注入
资产重组是A股上演麻雀变凤凰神话的又一阵地,同时也是造假的重灾区,注入资产的盈利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如果是优质资产以合理价格注入,原本垂***可能因此起死回生。如果是将劣质资产高价注入,结果则是恰恰相反当上了冤大头,而真正为此买单的无疑是广大股民。比如XX制药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2008年7月15日,公司公布了一份重组预案:拟以8.30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90000万A股,拟购买的资产为滨地钾肥100%股权,及冷XX地持有的大盐滩钾矿采矿权、土地使用权。而这个价值72亿的大盐滩XX区其实其真实价值还不值800万,无法量产钾肥。
附:如何识别***账目造假
***账目造假的先兆主要是:推迟公布业绩;会计师事务所被更换或主动辞去业务;财务总监更换频繁;独立董事全部辞任;大股东减持;收购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业务;以发新股支付代价进行并购,利润表中的利息数额远高于现金流表中实际支付的利息;企业的分销商、客户或供应商的独立性、真实性存在问题。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测试毛利率的方法就可以识别***造没造假,比如***的毛利率大大超过同行业水平并且波动较大,就有可能存在造假的情况。因为正常发***其毛利率一般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如果存在虚构的收入,往往会留下毛利率高得惊人的迹象。
13、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利润,因此***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声称自己在某年度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第二年年底,这家***突然又声称上一年度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资者缺乏经验,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当年的“银广夏”和“郑某某”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有了银广夏和郑某某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资金的结果。早在2001年,中国***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
虽然大股东挪用***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在目前中***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14、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
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通俗的说,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
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举个例子,***每年销售的客运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理论上讲,***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
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在***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从2002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各个***进行了财务账目的巡回审查,坏账准备金和折旧费都是审查的重点,结果有***因为违反会计准则、进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处分,它们的财务报表也被迫修正。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无论证监会处罚多少家违规企业,处罚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资者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类似的假账事件必然会一再重演,投资者的损失也会难以避免。
15、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
许多中国***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行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
固定资产投***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
如果***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
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XX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
***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在某年度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第二年完工,但是在第二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
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16、难以捉摸的“其他业务利润”。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涉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的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
对于***来说,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须伪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这种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识破;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比较温和,投资者往往不会注意。
为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许多***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颠来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资者就会受骗。
比如某家***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XX业”,但是在主营业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XX业都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
***面下,也不能排除***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中国投资者和证券媒体没有意识到***的“其他业务利润”可能存在造假行为,也并非完全出于疏忽,因为***不好好做自己的主营业务,反而热衷于在“其他业务”上大捞一笔,在中国股市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名义上是“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经营或投资(实为投机)活动,其实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不把主营业务当一回事。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热度很高,许多***纷纷改头换面做房地产,开始是把房地产当成短期的“其他业务”,后来***干脆进行产业重组,改为正式的房***;钢铁、医药、进出口乃至XX等比较热门的行业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追逐利润固然是资本的天性,但是作为资本数额很大、负有社会责任的***,如此目光短浅的追求短期利润,对公司前景根本没有长远战略,无疑会损害股东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
这种目光短浅的不良倾向必须得到遏制,但仅仅依靠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力量恐怕难以有效遏制,必须同时依靠国家计划部门的宏观调控,才有希望刹住这股蔓延已久的歪风。曾经在中国股市名噪一时的“戴某某”就是一个例子,它原本是中国股市罕见的珠宝题材股票,但是从2002年就开始“逐渐转卖毛利率较低的珠宝生产线”,义无返顾的投入了炒作房地产的大潮。
戴某某(已经改名“中宝股份”)在2003年初完成了向房***的转化,主要经营XX地皮;但是转化为房***并不能增加它的业绩,直到今天,中宝股份仍然是一家净资产收益率不尽人意的冷门股票。由此可见,从一个较冷门的行业转到较热门的行业,并不一定会带来业绩的相应提升;如果所有***都往少数热门行业挤,造成的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17、债务偿还能力。
衡量***的债务偿还能力,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流动比例,即***的流动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例,即***的速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很容易变现的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一般认为工业企业的流动比例应该大于2,速动比例应该大于1,否则资金周转就可能出现问题。
但是不同行业的标准也不一样,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方法之外,还有一些非常规的财务核查程序和方法,这些非常规的财务核查程序和方法不是规定动作,而是自选动作,当走访、函证无效时,能否想出一些替代性、创新性的财务核查程序和方法?要以创新驱动财务核查程序和方法的完善。
我们还要贯彻一个理念“每家多做一点点”,别人做了我们都做了,但是我们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多做一点点”背后是专业化和个性化,而不是机械化和程序化。
结语
万福生科取名于“万里鹏翼、厚德载福”,招股书称(万福)始终铭记“唯厚德者多福”、“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益厚”;龚XX穷孩子出身,信奉“信为人之本德为商某某”,自称从来没做过对不起人的事,如今却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已被检察机关正式提起公诉,龚XX及其一手带大的“亲儿子”万福生科注定遗臭万年。
龚XX从一个老实忠厚的农村穷孩子沦为一个老奸巨滑的金融诈骗犯,是中国贪腐酱杠文化使其由“红”变“黑”,还是人性本恶?笔者认为,至少在湖南资本圈,它有这样的一种文化,如龚XX认同的“包装是上市正常的步骤”,他们***态,总以为注点水、违点规没什么,他们排斥显规则,流行潜规则,最终导致了万福生科事件的发生。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1)由用户“lcsja84641006”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