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27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27* 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默读课文,说说围绕这个“粗瓷大碗”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课文采用的“倒叙”手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引导学生主动拓宽知识层面。
2.出示博物馆内一个粗瓷大碗的图片,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猜测或质疑: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用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军事博物馆里?
明确:这个粗瓷大碗是抗日英雄赵某某同志用过的,是一件革命文物,教育意义重大。
3.简介赵某某,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快速预习。
(1)圈画生字词,疏通词句。
(2)初步了解这个“粗瓷大碗”背后的故事。
2.检测生字预习情况。
识字方法:“还”是多音字,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音义辨析;“陈、联”等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进行识记;“粱”可与“梁”进行比较辨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粗瓷大碗?它有一段怎样的经历?
预设:小通讯员送来粗瓷大碗,赵某某要求还回去。(送碗)
小通讯员盛来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某某偷偷倒了回去,盛了半碗野菜粥。(用碗)
粗瓷大碗又丢了,成了七班的菜盆。(让碗)
方法拓展:由此可见,“粗瓷大碗”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故事的梗概。全文紧紧围绕“粗瓷大碗”这根线索,通过一连串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
4.顺势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层次,认识“倒叙”的手法。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粗瓷大碗的来历,点明它“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送碗—用碗—让碗)
方法拓展: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这个粗瓷大碗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
1.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各自圈画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先写下来再集体讨论解决。
2.教师提供“问题清单”,再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习。
(1)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某某找来一个大碗?
(2)见到碗后赵某某为什么拒绝接受?
(3)通讯员为什么给赵某某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4)赵某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5)小通讯员给赵某某的碗为什么又丢了?你知道碗去哪儿了吗?想象这当中发生了怎样的事。
(6)你觉得赵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7)这个粗瓷大碗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呢?说一说。
3.集体汇报,重点赏析人物品质。
(1)这个碗是怎么来的?(战斗中找到的。)
(2)赵某某原来的碗呢?(吃饭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表现了她关心战士的品质。)
(3)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碗而已,为什么“好不容易”才找到?
预设:播放与东北抗日联军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或视频,理解战争环境的艰苦和人们生活的不易。或是引导学生读一读第6自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刻。第一层次,我主要让学生画词读句,讲为主,引为辅,使学生逐步学会边看、边某某、边某某、边想的读书方法,继而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根据句子的思想内容和不同语气,有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感悟、朗读。第二层次,我让学生边某某边某某,教会他们从关键词句入手体会深意,联系前后文及时代背景感悟人物言行,从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优秀品质。第三层次结构上的特点是先写丢碗再补叙丢碗是怎么一回事,即交代丢碗的原因(让碗),这一环节是倒置的因果联系。因此我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深入讨论,使学生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领悟连句组段的方法和技巧。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又结合复述故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27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27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由用户“nowva”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