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不得不说,读完它后,我竟然对心理学产生了些许兴趣。那感觉,就好像戴上了一幅透视眼镜,再去看人、看事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透过“皮囊”和事件,去分析挖掘人物的真实心理和秉性构成。当然,这只是得了个“心芽”,但愿它可以慢慢长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看到作者的简介,不由想起了“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3个是师傅、徒弟、徒孙的关系,而且都是走得先传承—后批判—再创造的路子,真是做到了“功属一脉,武成一派”。也向世人演绎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人生哲理!令人无限憧憬、无限神往。启示我们:对老师最大的尊重、最大的证明,唯在超越。
扯远了,还是说《自卑和超越》吧。这书也挺有意思,看了书名,本来是奔着怎么把心中那些个自卑情节给填平的,可看了四分之一,也压根没找到“自卑的痕迹”,更没寻着“超越的钥匙”。后面,也只是稍微的涉及了一些,不知是语言差异还是翻译问题。也许是自己没读出“真味”吧!
①生命的意义在他人
本书第一章节讲得是“生命的意义”。开篇即大格局、大命题、大手笔。秉持着虔诚的心理去拜读,迫不急待想解开这“绝世之谜”,活他个明明白白。
可作者一上来先开始绕圈子,告诉我们“意义的范畴便是错误的范畴”。真白点说,“木头”“石头”因为有了人类,才叫“木头”“石头”,它的意义是人类理解的意义,至于具体它是个啥,人也许并不真正知道。延伸来讲“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都是你所谓的意义,没有你也就没有了“你的生命的意义”;有了你,“你的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你的一切观点、态度、行为、言谈举止、习惯和性格中,你所思所想所为就是你当下“生命的意义”的体现。我理解,就是“我在,意义即在;万千生命,万千意义”。
紧接着,作者话锋一转,在这万千意义中,有一个人类最大公约数的共同标准,这意味着这个意义是与人类的目的和目标最相一致的。看来要抖一些“干货”了,虽有万千意义,但其中有个接近真理的。是什么呢?作者没直接回答,而是又绕了个弯,开始介绍人类生活的“三大限制”:一是我们居住在地球上,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二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是人类的唯一成员;三是人类是由两种性别组成的。
这“三大限制”说白了告诉我们,我们是地球人,地球上人很多,很多人分男女两种。这样的限制造成了怎样的生命处境呢?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职业”“社交”“两性”。“职业”解决的是在地球上的生存问题;“社交”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两性”解决的是男女情感问题。这3个方面处理好了,人的生活就充满正能量;处理不好,就充满负能量。而这3个方面,归根到底又可以汇到一点:“真正的意义是指对他人而言的意义。每个人都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如果某个人没有认识到只有为他人的生命作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他通常会犯一些错误”“生命意味着为全世界人民作贡献”。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这个真理可谓太熟悉了,不就是我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就是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吗?只不过,作者是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推理出来的。我粗浅理解:无他人,亦无我。我作用于人和世界,人和世界折射出我。而只有我为人人,人人才为我。这样我的生命更XX,更能显示出价值。且这种状态是符合人类发展的。所以这就是天下共识的真理。
②个体心理学把思想和肉体作为整体
思想和肉体之争,唯心和唯物之辨,一直难以论个清楚。作者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感到与作者的观点如出一辙。这里面藏着一个逻辑:想要成功(获得优越感)必须与人合作,与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付出,付出越多得到越多人认可,越多人认可就会得到越多人帮助,越多人帮助就越容易成功。绕了半天,其实就是古人的讲的“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舍得值得,先舍后得”。
真理就摆在那,已经几千年了,作者只是从心理学方面作出了证明。可是试问,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知而不行,实为不知。不过,即使我们做不到大公无私,尽量也要做到先公后私;做不到先公后私,最起码也要公私分明,切莫损公肥私、损人利已,那样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这本书启示我们:要把“合作能力”作为自我塑造的目标,也作为引导教育孩子努力的方向。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由用户“杂杂呵呵”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