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学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XXXXX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XXXXXng,不要读成tXXXXXng。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
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鼓”“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某某/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涌读,才能深人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 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弃腾不息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入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一(生: 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
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一(生: 知音!)
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某某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伯牙绝弦”的故事。
试着将课文改写成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由用户“yuan070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