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情趣语文——我的教学主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情趣语文——我的教学主张
*** 郑某某
从教十几年后,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师才令人羡慕。我深信,稳定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一位教师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会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课堂,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当时我就想,我有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
许多教师听完我的课后认为,课堂情真意切,情味很浓,有人曾一度把我的教学风格概括为“情趣教学”。我也非常认同这个提法。我认为,感情和趣味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坚持这样去做,努力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除了情感性外,许多教师认为,我的课堂教学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兴趣。正如一位老教师听完我的课后评价说:“郑老师在课堂上,时时能拨动学生的学习心弦,难能可贵的是,一拨就动,而且发出了动听的声音。从不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注意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把这一个个微小的思维闪光点发展为学生智慧的火花。”
“以情感人,以趣促学”,不正是我教学风格最鲜明的特色吗?这样,一个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核心的“情趣语文”教学构想,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
何为情趣语文?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为什么有人读书,看着看着就潸然泪下,读着读着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语文课上成文章分析课,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毫无情趣的“生物解剖课”;有人挂着脸孔,把小学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识字作文课;有的重视语文积累,把语文课上成死记硬背的背诵记忆课,如此等等,把语文这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妇脸”。这是多么令人叹息、令人痛心呀!
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回归,是语文本质的回归。
但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忽视学生的智慧世界,那教学必然流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辩,缺少思想的深度。
趣,可理解为趣味,使人感到愉快。“兴趣、趣味”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趣味?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趣味是一幽默的语言。我们在实践中也常常看到有的课堂趣味很浓,学生在课堂上氛围活跃,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到了课后总结却没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掌握、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趣
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体验,投入课文的学习中。
情趣语文追求的是学生生命的灵动,情感的放飞,思维的碰撞。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情趣语文——我的教学主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情趣语文——我的教学主张由用户“跟屁虫平平”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