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二、声音的特性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作用
《声音的特性》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乐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1节有关声现象课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了解,他们1.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2.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3.二是探究能力要求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在数据处理(设计表格)上具有一定的困难;4.三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1)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2)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
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此外,学生对于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声音的响度(大小)概念也易混淆,这也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多感知。
三、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音叉锤。
教师用器材: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话筒、示波器、放音机、录音带、吉它、口琴、笛子。
(一)、课前活动
听录音带
播放不同乐曲和动物的叫声,使学生通过听,分辨不同声音,从而引入声音的特性这一课题。在此基础上,说明声音有三个要素。
(二)、探究
1.音调以及影响因素
播放蚊子和牛的叫声,说明它们发出声音的高低是不同的。并进入活动和探究实验。
活动: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演示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学生通过仔细聆听,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有什么因素决定的?”
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实验1:选择钢尺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振动幅度
拨动方式
声音高低
不同
相等
用力相等
明确实验目的,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在老师引导下设计表格:
比较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交流猜想。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知道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
2. 响度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播放一曲音乐,并调节音量,引入响度概念。
实验2:探究响度的决定因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安装实验装置,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设计表格,得出结论。
次数
乒乓球弹开幅度
振动幅度
响度
1
2
学生观察和体会声音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音色和影响因素
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梁祝音乐,请学生分辨,引出音色概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由用户“wenjie15042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