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块一 教育基础
教育与教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 【客观题】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 【★★★】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某某《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
【归纳点拨】
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出处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
《孟子 - 尽心上》
二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动物界是没有的。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真题示例
【2013年下】“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的这句话旨在说明教育是()
A.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B.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答案】A
【名师指导】
教育的永包性与历史性容易混清,前者指伴随整个社会历史形态的教育的属性,后者指各个不同历史形态下教育的属性。
三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四 教育的起源【★★★★★】【客观题】
理论名称
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观点;
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诗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宋代朱熹
宗教
生物起源论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
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法国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 - 能
心理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某某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苏联米丁斯基
凯洛夫
真题示例
【2016年下】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是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一观点属于()。
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答案】B
五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客观题】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也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
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
(二)古代教育
由于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也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人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1)中国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摩、序、学、校以教之,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某某,殷某某,周日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候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私塾,,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云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真题示例
【2013年下】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夏某某 D.殷商
【答案】C
【2012年上】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答案】B
(2)欧洲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一一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如赛跑、跳跃、角斗、骑马、投掷等,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
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国内阶级斗争较复杂。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奴隶主的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
我国和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状况表明,奴隶社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工具,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能享有受教育权,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中国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鲜明的等级性,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2)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无论是我国的封建教育还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僧倡教育、骑士教育,都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归纳点拨】
国别
时期
教育内容与特色
记忆技巧
中国
奴隶社会
六艺
四书五经六艺
封建社会
四书五经
欧洲
奴隶社会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
雅思教育七技艺
封建社会
七艺、七技
(三)近现代教育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近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四)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全民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现代化。
六 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股周时代。《孟子·膝文公上》说:“夏某某,股日序,周日摩。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据推测,校、序、摩都是当时的小学。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种小学设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办私学形成了一种风气,其中,又以孔子办的私学规模为最大。此后,各朝代不但有官办的小学,也有私办的小学。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1878年,张焕绝所创办的**_*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整。
1893年5月,清政府下谕,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堂。这可看作是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2.清末的小学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秦定初等小学盘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修业年限为5年,培养目标是,“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意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激育部公布小学校令。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服为4年。培养目标是: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围民道德之基础,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1919年,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小学教育机构统称为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6年,前4年为初级,后2年为高级,前年可单独设立,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但各地方视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4.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第二,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第三,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第四,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三) 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政.和府一贯重视小学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
建国之后,普及小学教育就成为党政.和府的一贯方针,曾先后十多次下达文件或指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普及小学教育,并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建国后试行的学校类型主要有全日制小学和非全日制小学两种,非全日制小学如半日制小学、巡回制小学、季节性小学等。
2.学制改革试验
建国以后,我国便对小学原来的六年制(4-2制)的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
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七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观题】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从其特殊性、基础性、义务性、全面性这四个方面理解。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该阶段的儿童在身体发展和心理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此时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都处于平稳增长的时期,骨骼增长较快,但是由于骨化尚未完成,对小学生的坐、立、走以及看书写字的姿势就要注重正确引导。儿童的心脏功能还较差,不宜做活动强度大、繁重的运动,同时此时儿童神经系统的各项机能进一步复杂化,但是由于大脑皮层神经奋与抑制过程的不平衡使此阶段的儿童具有容易兴奋、灵活性高,易某某,恢复较快的特点。第二,此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和非认知心理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刚入学的儿童其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记忆也开始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思维特征发展的基本特征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这些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小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存在价值,有着不同于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运作机制。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定型的阶段,使得小学阶段成为受外界教育影响的良好时期,也是具有最大发展可能性的时期。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比学龄前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一方面,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只有发展小学教育,才能为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
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个体在小学教育阶段经历着人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育不仅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而且要为个体终身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由于小学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受到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过高的教育目标会导致小学生学习的障碍。小学教育时期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选择和处理,使得教育任务和内容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二)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二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题】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等学科中分回健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1.中国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归纳点拨】 孔子的教育思想
作用
对象
内容
教学
教师
立国个人
有教无类
六经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结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维形”。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多年。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某某。
①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学记》中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熟、党某某、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③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原则—“强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书电部右否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周,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白;教学相长也。”
第二,预时孙(xin)廉原则——“禁于未发调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酸节而施调之你,相观面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某某,知其心,然后能教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
④论教师
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归纳点拨】
《学记》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教学原则
教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社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与个体
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教学相长
预时孙某某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课内外结合
师道尊严
真题示例
【2013年下】“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4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4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娇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49.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50.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51.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2.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
53.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少
54.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55.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6.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
57.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三)反思与发展
58.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9.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60.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书)由用户“jiang8com”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