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XXXXXXXXXX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XXXXXXXXXX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以下为《XXXXXXXXXX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

二、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

→→心理学发展流派

流派→→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地位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某某、铁钦纳→→研究意识的元素、内省的方法→→第一个心理学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实验法、主张研究行为→→第一次革命/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性欲论→→第二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加涅、皮亚杰→→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第二次革命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某某→→重视人自身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第三次革命/第三势力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XX尔→→主张研究意识(意识流)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4)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5)联觉:—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N种感觉的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整体性: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

(3)理解性: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某某、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

→→记忆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

记忆类型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基本特点

编码方式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

容量较大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信息原始、形象鲜明

图像和声像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不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时间较长、容量有限、易受干扰

听觉和视觉



长时记忆

一分钟以上

容量无限

时间长就、容量无限

语义和表象



二、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三、(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四、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划分

(1)陈述性记忆: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2)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通常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良好记忆的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即识记的快慢。(2)持久性,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3)准确性,即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说)

是最古老的遗忘学说

巴甫洛夫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 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抑制说

詹金斯、达伦巴希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同化说

奥苏贝尔

遗忘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原有观念代替新观念,出现记忆错误,是消极的遗忘



动机说

(压抑说)

弗洛伊德

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

图尔文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 忘是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 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遗忘规律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遗忘的进程最初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7)系列位置效应。

→→应用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巩固记忆效果的方法)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5)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6)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7)复习内容数量要适当,适当过度复习。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理解材料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概括并确切叙述观点及论据。(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想象的分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二、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及形成方式的不同。将有意想象分为再造、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大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带有向往的性质。以现实为依据变成理想,完全脱离现实变成空想。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据优势。(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5)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6)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7)形成逻辑思维占优势。(8)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思维的类型

一、根据思维凭借物(思维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划分:

(1)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应用幼儿领域)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表象这一支柱进行的思维(应用:画家、设计师、艺术领域)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应用:数理领域)

二、根据思维逻辑性划分:

(1)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猜测或突然顿悟的思维。

(2)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1)辐合思维(集中、求同、聚合思维):指人们家觉问题是,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应用:一题一解)

(2)发散思维(求异、分散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扩散,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求得多种答案。(应用:一题多解)

四、根据思维创新性程度划分:

(1)常规思维(再造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和程序,用固定模式解决问题。

(2)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派生出其他思维过程。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综合考虑的思维过程。

(2)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相同点、不通电及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个别、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使之普遍化的过程。

(4)具体化和系统化。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需要更多感性经验的支持。

(2)从少年开始,已形成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3)初二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起,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妆花。到高二,转化初步完成。

(4)初中生思维的发展,还表现在思维智力品质特征的发展上。

→→中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2)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3)想象的现实性逐渐增强。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其打开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注意

一、功能:(1)选择功能(最基本)。(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

二、种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1)定义: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是所有动物共有的一种初级、被动注意。

(2)影响因素:①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情感态度、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1)定义: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影响因素:

①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②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或最后结果的兴趣。

③活动的合理组织。

④个体意志力水平。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1)定义: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2)影响因素:①培养有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直接兴趣。②熟练和系统化。③既服从于当前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连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三、品质:

1、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课题的数目。

2、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是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3、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两种或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个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注意起伏(动摇)的特点:

(1)生理现象,主观努力无法避免。(2)无其他注意对象。(3)有利于注意稳定性。

→→中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1)有意注意发展明显。(2)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4)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情绪的状态

种类

含义



心境

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激情

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分类

种类

含义



道德感

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究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

(一)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情感由强烈的外部表现向较稳定的内心体验转变。2、情绪情感的持续时间和感染力逐渐增强。

3、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中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绪情感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

5、情绪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两极性:(1)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并存。(2)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1)情出有因(2)表现恰当(3)反应适度(4)情绪稳定(5)心情愉快(6)能自我控制

(三)中学生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方法

(1)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3)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学会求助。(5)善于培养幽默感。(6)积极锻炼身体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

基本内涵

举例



双趋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接近,但只能选一个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回避,但只能回避一个

前怕狼后怕虎



趋避冲突

同一个目标,想接近,又不得不回避

看见美食,想吃又怕胖



多重趋避冲突

多个目标间的接近与回避

大学生择业





→→意志品质

品质

基本内涵

对立面



自觉性

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与活动目的的品质。

易受暗示性、独断性。



果断性

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自制性

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任性、怯懦



坚持性

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

顽固执拗、动摇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基本内容;层次由低到高 匮乏性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

(1)生理需要,是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是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

(2)安全需要:是指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的需要。

(4)尊重需要:是指个体基于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可以追求挑战的需要:

(5)求知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6)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

→→能力分类

一、根据能力的构造(性质、倾向性、适用范围):

(1)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能力的高级表现。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是顺利完成某一项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二、根据能力涉及领域:

(1)认知能力:是指通过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能力。是完成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

(2)操作能力:是通过肌体动作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3)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心理条件。

三、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1)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2)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四、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不同发展趋势:

(1)流体能力(流体智力):是指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人20岁顶峰,30岁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2)晶体能力(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联系。人的一生一直在发展,25岁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智力概述及理论

一、智力的概述

(1)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

(2)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人的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其中对中小学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和兴趣。

二、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分类

内容



一般因素(G因素)

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就是普通能力。



特殊因素(S因素)

有五类:口语能力、数算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出异于别人的能力。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内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

智力活动的内容:智力活动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智力活动的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想、聚合思维、评价。

智力活动的产物:运用上述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涵。

3、加德纳多远智能理论

A.内容:人的治理结构中存在着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8)自然智力。(9)存在智力。

B.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并且各种智力无主次之分、轻重之别。

C.基本特征:(1)强调多元性。(2)强调差异性。(3)强调创造性。(4)强调开发性。

D.作用: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照与支持。让更多人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智力强项与潜在优势的不同类型上。

4、卡特尔智力理论(将智力分为流体和晶体智力)

内容: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的禀赋。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流体智力所学到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发展而来的。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素质:

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2)早期经验:

早期阶段所获经验越多,能力发展就越迅速。5岁前被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3)教育与教学:

教育与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

(4)社会实践:

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想发展能力,除了必须投入实践,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即流向、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能力的培养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 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2.认知发展阶段

阶段 年龄 特征

感知运

动阶段 0-2岁 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 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②“客体永久性”(9?12个月)一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前运算

阶段 2-7岁 ①早期的信号功能。

②泛灵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生命 的。

③自我中心性(中心化)。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 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④不可逆。思维只能沿着单一的方向进行。即思维只能前 推,不能后退。

⑤不守恒。守恒指物体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是 恒定不变的。但本阶段的儿童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

⑥集中化,也叫单维思维或知觉的集中倾向。这一阶段的儿 童在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具体运

算阶段 7-11 岁 ①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

②可逆性。

③去集中化。儿童在做出判断时能够同时考虑多个维度。

④守恒。

形式运

算阶段 11=16 岁 ①命题推理。只凭一个命题就可进行推理。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钟摆实验)

③类比推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艾宾浩斯记忆表 40天
  2. 《普通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3. 《心理学》教学大纲
  4. 帮助孩子巧背乘法口诀
  5. 心理学考试大纲
  6. 心理学复习大纲()
  7.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8. 教你练出松沉劲
  9. 教育学考点资料
  10. 心理学知识总结
  11. 心理学论述题

以上为《XXXXXXXXXX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XXXXXXXXXX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由用户“monika111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11-28 05:27:35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ca/aa/149889.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ca/aa/149889.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