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药剂学知识内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 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 药物剂型: 为适应医疗预防应用,并具有与一定给药途径相 对应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Dosage forms)。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
1. 药物: 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人类或动物疾病以及对机 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物质。
任务1. 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2. 基本药物制剂的研究 3. 新技术和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4. 新型药用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5.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6.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7. 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药物递送系统的概念: ü 将必要量的药物,在必要时间递送到必要的 部位的技术。
三、辅料的作用: 1. 使制剂具有形态特征 2. 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 3.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4. 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部位、作用时间或 改善生理要求
液体制剂 (Liquid preparations)定义: 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 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低分子溶液剂:是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 分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均相的可供口服或外用的液 体制剂。
? 有限溶胀: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内部,使 其体积膨胀。 ? 无限溶胀: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子,降低 了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溶胀过程继 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 高分子溶液。
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 后,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的过程, 称絮凝。 絮凝特点: ü 沉降速度快 ü 沉降体积大 ü 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 匀混悬状态 3. 絮凝与反絮凝 20~25mV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 絮凝状态的过程,称反絮凝 电解质: 枸橼酸盐,磷酸盐,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1.微粒大小的测定 显微镜法、库尔特计数法、浊度法、光散射法等 2.沉降体积比的测定 评价混悬剂的稳定性及稳定剂的效果 3.絮凝度的测定 评价絮凝剂的效果、预测混悬剂的稳定性 4.重新分散试验: 考察混悬剂再分散性能 5.ζ电位测定 6.流变学测定
注射用无菌粉末 (sterile powder for injection)定义: 第六节:注射用无菌粉末 是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供临用前用无菌溶 液配制成注射液的无菌粉末或无菌块状物,俗称粉针。
(一)注射剂的定义 一 、注射剂概念与分类 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 无菌制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粉末与注射用 浓溶液。
注射剂pH值应接近7.4,一般注射剂:4-9,眼用制剂 5-9,脊椎腔注射剂:5-8
金属螯合剂: 依地酸二钠 依地酸钙钠
? 舌下片: 指专用于舌下或颊腔的片剂,药物通过口腔粘膜的快速 吸收而发挥速效作用。可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作用。如硝 酸甘油片。
崩解剂的作用机理: ⒈ 毛细管作用:崩解剂在片剂中易形成润湿的毛细管通道。 水迅速通过毛细管进入片剂内部,使整个片剂润湿而瓦解。 ⒉ 膨胀作用:自身具有很强的吸水膨胀力,从而瓦解片剂 的结合力。 ⒊ 润湿热:物料在水中产生溶解热,使片剂内部残存的空 气膨胀,促使片剂膨胀。 ⒋ 产气作用:由于化学反应产生气体的崩解剂。
硬质酸镁:为疏水性润滑剂,易与颗粒混匀,压片后片面光滑美观, 应用最广。 ?用量一般为0.1%~1%,用量过大时,由于其疏水性,会造 成片剂的崩解(或溶出)迟缓。 ?镁离子影响某些药物的稳定性。本品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显著变化(含量降 解5%),则可降低相应的试验条件;例如,温度由50℃或 60℃降低为40℃,湿度由92.5%RH降低为75%RH等。
加速实验:加速试验通常采用3个批次的样品进行; ? 放置在商业化生产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包装容器中; ? 试验条件为40℃±2℃/75%RH±5%RH,考察时间为6个月, 检测至少包括初始和末次的3个时间点(如0、3、6月); ? 当加速试验6个月中任何时间点的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则 应进行中间条件试验: 中间条件为30℃±2℃/65%RH±5%RH,建议的考察时间 为12个月,应包括所有的考察项目,检测至少包括初始和末次 的4个时间点(如0、6、9、12月)。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药剂学知识内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药剂学知识内容由用户“DSW207”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