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人类所有的心里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与顺应”
图式:人在认识周围案例微软时候,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称为图式。
同化:有机体面对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合到已有图式或认知的结构中。
顺应: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影响。
平衡:个体通过同化XX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幼儿感觉和动作分化,客体永久性(恒常性)开始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延迟模仿发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呈现“泛灵论”,认为外在一切物体都有生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不具备抽象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儿童思维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物的依赖,从形式内容中解脱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因而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的补偿性可逆思维。
二:埃里克森的人物发展阶段说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阶段发展任务: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阶段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阶段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阶段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阶段发展任务: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那间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具体的、形象的、不需要以语言符号作为中介的,行为被动产生。
高级心理机能:概括的、抽象的、需要以语言符号作为中介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而是在与周围的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和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2:心理发展实质与“内化论”
维果斯基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3:最近发展区
概念: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本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结论:
1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真在发展的前面”这是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关系的核心诊断,维果斯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人。
第二节心理学的认知过程
一:感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种类:
1:外部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等。
2:内部感觉:反映机体内部变化 ,由身体内部而来的刺激引起如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感觉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或者感受性的降低。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
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
3、感觉后效(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4、感觉的补偿作用:某感觉系统的技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5、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引起感觉差异的最小变化量
绝对感觉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感觉出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变化量的能力
关键词 指代内容
绝对 最小值
差别 最小变化值
感受性 “人”的感受
感觉阈限 感觉出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变化量的能力
二:知觉
概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各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刻板的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分类依据: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人脑对空间物体特征的反映。(如开关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过度的反映。
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实动知觉、拟动知觉。
社会知觉:
刻板效应:无视个体差异,把群体特征归属于访群体的每一个人。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认为XX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式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式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
投射效应: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 ,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
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群体的知觉,又叫“社会认知”
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客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整体性:不会把知觉的对象当作多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过程中,总是根据经验主动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客体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对同一事物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稳定。
例:皮亚杰“三山试验”,早晨和中午的太阳都是同一个太阳。
三:注意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保中性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
分类: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黎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的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
品质:
1: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例如一目十行,耳听八方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意志力和个人的主观状态有关。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四、记忆:
一: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2:根据记忆的时长
3:图尔文的记忆分类
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
动作记忆:对自己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心理学基础知识由用户“tdx041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