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5 黄土高原4-中图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通过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 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 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获取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与小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探索真理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与人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治理措施及成效
/②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治理措施及成效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华夏文明寻根之旅”
创设情境:玲玲是一名来自XX的中学生,从小她就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到底我们的祖先来自何方?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何神秘?于是她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开始了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
认真听课
以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高原之源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2.黄土高原的形成
材料一:在远古社会结束之时,黄土高原孕育了两大部落(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最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群体——炎黄民族,中华儿女有了第一个称号“炎黄子孙”。他们以其强大的凝聚力与包容性促成了多元统一文化体系的形成,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凝聚核心,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壮大进程。
黄土高原究竟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99图8-65,自主学习,完成学案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位置: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 游地区;北起C ,
南至D ,西抵B ,东到A__________。
2、范围:主要省(区)有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_。
小结:从寻找黄土高原范围,我们掌握了描述一个地区范围的方法,找出它的边界及包含的主要省份。
【转承】黄土,一种普通的土壤,广泛分布在地球的表面,但在中国,它却缔造了一个奇迹,在四十多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绵延不绝,堆积出广袤的高原,这是地球上唯一的黄土高原,这么多黄土究竟从何而来呢?
(二)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播放视频:风吹来的黄土
思考:1.黄土从何而来?
2.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会选择在看似贫瘠和单调的黄土高原繁衍生息呢?
小结:针对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支持。黄土富含矿物质,疏松肥沃,适合耕作,加上河流在此冲积出平坦地带,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发育出我国最早的农耕文化。殷商时期这里森林茂密,草长水美,生机勃勃。
结合地图,完成学案,并上讲台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成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
七、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以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为情境,设计“高原之源(位置与范围)→高原之觞(水土流失严重)→高原之情(独有风土民情)→高原之梦(绿色之梦+富裕之梦→文明之梦)四个标题展开教学,步步深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资源详实丰富,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这一难点,最***国梦结合,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有了进一步的情感升华。
改进:在每一项学生活动布置之后,给学生留足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时间,才能兼顾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充分参与进地理课堂。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5 黄土高原4-中图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5 黄土高原4-中图版由用户“惯着顾染”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