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考作文满分,意味着会写作吗》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高考作文满分,意味着会写作吗?
2012年,我参加江西高考,作文满分。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那年夏天查分时的情景。一大早,我就开始拨打查分热线,估计查分人数太多,刚开始电话一直占线。到了9:30,我查到了自己的分数:总分618分,其中语文140分,英语142分,数学127分。
总分和我平时成绩差不多,没有意外。但语文140分让我惊讶了。我的语文确实还不错,但这是我从来没考过的高分。考后第二天,参考答案就发了,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丢了分。140分,意味着作文只扣了一两分。
我心跳得很快,手指颤抖着按下数字键,继续查询小分。电话那头的机器女声平淡地说:“作文,50分。”我是当年的高考作文满分得主之一。
老师和家人比我还激动,我刚挂断电话,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就先后来电。“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从来没见过语文上140分的,也没有作文得满分的。”这是语文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后来常常对别人重复的一句话。
这些年来,我很少主动提及此事。最开始,我只告诉关系亲近的朋友,后来直接缄口不提,全因我从未感到骄傲。相反,甚至有些羞耻。
上分游戏
我不认为高考作文满分是“有才华”的表现,至少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分数是怎么得来的——利用规则,讨好评卷老师。
以前,我自认为是个与众不同,且文思涌动的人。
我的写作始终以自我表达为中心。喜欢诗歌的时候,尽管词语破碎,我却很迷恋文字读起来那种“叮叮咚咚”的节奏感;喜欢纪实文学的时候,故作深沉地模仿,这在成年人眼里,确实幼稚。
从初中开始,语文老师都不太喜欢我,尽管偶尔会夸赞我书读得多,文笔成熟,但从作文分数来看,忽高忽低,并不稳定。
这种情况的改变始于我第一次高考失利。从决定复读的那一刻起,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分数。
分数写在规则里。我以前执拗地认为,学习的喜悦在于获得新知,应该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但现实就是这么残忍:没有人会为你的过程打分。对我来说,高考变成了一场上分游戏,一切必须围绕得分展开。
作文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我再怎么努力,数学最多也就130多分,题目难的话,可能只有110分。所以,我必须“扬长避短”,作文也许可以成为我的秘密武器。
我尝试过很多种文体、写法,反复研读过很多高考满分作文,最终发现最容易得分的是议论文——也就是大家群嘲的“八股文”。议论文分数能稳定在42分到45分,但突破很难。一些得分点也明晰起来,比如,引用的例子要丰富,适当加入罕见的成语和生僻词语,但不能用太多,不然反而扣分。
真正让我心中有一张明确得分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一位名师。当时,网课开始流行,我妈给我买了一套。
这位老师从评卷人的角度出发,把作文评分标准划分得更加清楚了。他说,评卷人从4个维度看一篇作文:文笔(词汇量、语感、修辞手法),结构(文章总体结构清晰,比如总分总,总分或者倒叙、插叙等),逻辑(例子是否能支撑观点),以及深度(能体现积累、阅读面和思考深度,比如例子的独特性)。这4个维度不需要都达到,只要能把其中一项做到极致,其他几个维度没有明显缺陷,表现中上,基本就能得高分甚至满分。
这个“套路”解析让我豁然开朗,也成了我得分实验的指导。
我的优势和缺陷都很明显:每个维度我都能做得不错,但总体又很平庸,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权衡之下,我决定把深度这个维度朝极致发展,文笔其次,视命题调整。
2012年江西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而是要想想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自古套路得人心
我到底写了什么?
在得知自己作文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碰见他,他很惊喜,说愿意继续向我约稿,并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我没有打过那个电话。但是,我在继续为自己而写——小说、诗歌、日记……创作过程给我带来巨大的欢愉。
深陷套路、作茧自缚的我,慢慢找回了阅读的快乐,但再也找不回创作的欢愉。
我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套路留下的那种矫揉造作。我开始厌恶故作姿态的引用、自以为是的论述和空无一物的表达。我选择回到起点,以最平实、最简单的文字去表达。
我其实不反对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它确实能刺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哪怕是素材收集式的,也强过一字不读。我也不反对钻研套路,谁不想得高分呢?我忧虑的是,在这套标准下,学生真的能学会写作、享受写作吗?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高考作文满分,意味着会写作吗》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高考作文满分,意味着会写作吗由用户“ferrylin2007”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