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物理教案设计》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物理教案设计

以下为《物理教案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热和能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   事实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h?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太远)。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   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课本图2h?8的小实验就说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   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认识,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没认识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对分子间存在斥力的认识,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 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第二节 内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某某: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h淄吵莆的堋;的苡胝鑫锾宓幕翟硕榭鲇泄亍?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 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第三节 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h啄持治镏实ノ惶寤闹柿俊D敲矗衷谖颐怯XXXXX迷跹硎旧鲜鍪笛樗从车奈镏侍匦阅兀浚ㄆ舴⒀致郏诖嘶∩瞎槟沙霰热热莸母拍睿?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比热表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物理学中,常把由实验测定的物质的比热,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铝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铝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某某,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原理) 小 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1)在做课本图2-14的实验时,把水改换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个升温快?为什么?   (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作业布置:   复习本节内容,预习第四节 第四节 热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了解现代汽车的一些常识.   ●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由于燃料在试管外燃烧,热量损失较大,内能的利用率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内部去燃烧,来获得更大的动力?   进行新课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1)汽油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我们首先介绍汽油机  ①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②工作原理。 (边动作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活 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由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③能的转化。 教师: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学生回答后总结:通过 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消耗机械能来帮助内燃机完成吸气、压缩两个冲程内燃机一旦开始做功,内能就会转化成曲轴的机械能。这时曲轴获得的机械能一部分通过做功,一部分通过飞轮(与曲轴相连的质量较大的轮子)保存起来。然后依靠飞轮的惯性再反过来向外输出带动曲轴转动,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完成排气以及下一循环的吸气、压缩。这样内燃机就可连续工作下去了。  打开flash课件,让学生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2)柴油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构造方面:柴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工作过程上:吸入的气体不同(汽油机吸入的是什么?柴油机吸入的只是空气);   压缩情况不同(问:汽油机压缩冲程末温度、压强多大?柴油机压缩冲程末,气体体积要小得多。所以压强更大,温度更高,这个温度早已超过了柴油的燃点);   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靠火花塞点火。柴油机由于压缩气体温度已超过柴油燃点,从喷油嘴喷入雾状柴油便可立即燃烧。这种方式称为压燃式);   用途方面:柴油机比汽油机便宜,但汽油机一般比柴油机轻巧,所以汽油机通常用在飞机、小汽车、摩托车及一些小型农用机械上。而柴油机一般用在舰船、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以及发电机等大型设备上。 小 结(略) 布置作业 (l)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3焦。  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  答:W额外=W总-W有用=3焦-2.5焦=0.5焦。 2.机械效率  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    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答:83.3%。   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 3.提高机械效率   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小结及测试。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的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 =Gh 2.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 W有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计算本实验η。  5.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疫情防控物质领用登记表
  2. 高中物理3-3复习知识点
  3. 《知能物理》九年级(AB)参考答案(秋)
  4. 八年级物理上册《6.2-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5.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6. 高一化学摩尔课件
  7. 《物理化学(上)》期末试卷B答案
  8.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学案(无答案)
  9.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按章节)
  10. 市物理一轮复习研讨会上的一部分发言稿
  11. 线上大联考化学试卷
  12.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13. 2-1地壳的物质组成
  14.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5. 教学设计 陈某某
  16. 《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ppt课件
  17. 物态变化 温度(第一课时)
  18.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9.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件
  20. -国元证券-分子诊断行业深度报告:精准医疗,看PCR还是NGS?

以上为《物理教案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物理教案设计由用户“poezhu”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3-18 20:40:37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91/d4/39452.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91/d4/39452.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