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故都的秋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故都的秋味”,体悟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
2.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的的手法,并学以致用。
学习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法等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某某,现代作家。浙江XX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七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其抑郁善感的性格。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间,辗转于某某、XX、XX,居无定所,饱尝漂泊之苦。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某某》《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最多的也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2.写作背景
1934年,日本侵占东北,国民党白色恐怖,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稍有良知的人,很难闲适下来。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XX迁居XX,本来,郁达夫一家从XX迁居XX,是想找一个闲静的所在,以逃离时某某。他曾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苦闷的良方。然而,迁居XX后,心境并非因此宁静,甚至痛苦郁积。作者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下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由此可知,苦闷并试图排解苦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的感情基调。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一、课堂导入
之前我们已经欣赏了朱自清笔下唯美的XX月色,体会了作者蕴含在美景之中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的情感,体悟了作者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内的血雨腥风无法排解的孤独与苦闷。那么,今天让我们继续来阅读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上课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讲过的内容: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清、净、悲凉)
作者借助几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特点的?
(秋花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重点来赏析这五幅图,品味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1.分小组讨论,找出文本中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地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5-8分钟)
小组展示,其他组补充。
明确:
a清在秋色
学生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秋
色
一切景语皆情语。
选取这样的色彩表明作者当时内心冷清、孤寂。
b静在秋声
学生标出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
秋
声
以动衬静,表现当时闲适、孤寂、落寞、悲凉的心境。
c悲凉在几乎每一处景物上。
牵牛花:强调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
落蕊: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
秋蝉:来日无多的衰弱;
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人生的感悟;“XX月色”虽美,但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两文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文化结合成文,行文有了自然风物与人文精神相融的味道。
参考:https://wenku.baidu.com/view/d343d10592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f.html
5. 故都的秋触动了郁达夫的心,XX月色搅动了朱自清的情,他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不同的美,抒发了不一样的情。那么身在同样深秋的你,有什么触动你的心弦的,不妨拿笔写下来,留住一段不一样的秋景。结合课堂所讲,修改自己的段落,并展示。同学点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故都的秋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故都的秋教案由用户“gdg1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