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双曲线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学科:高中数学
课题:选修2-1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授课教师:包 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而双曲线是所有圆锥曲线中学习难度最大的一种,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既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又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
另外,我所上课的班级是XX一中的学生,对学生缺乏一定的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只有上课的时候才能揣摩,故无法估计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最难掌握的地方。
教学实施条件分析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探究、归纳等思维活动,同时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和技能:正确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过程和方法: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尝试、分析、类比、转化、归纳等思维和推理的方法,不断探索完善双曲线定义,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知识间内在的联系,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断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难点:双曲线概念的形成及其准确表述、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问题:椭圆是如何定义的?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学生回顾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复习回顾
归
纳
双
曲
线
定
义
1.折纸游戏:准备一张圆形的纸片,其中为圆心,点表示圆内除点以外的任意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上去的圆弧经过点,用笔描下折痕,重复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你观察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折纸游戏在课前让学生完成)
2.问题:如果点移到圆外,那么情况又会如何呢?
3.问题:美丽的双曲线上的动点满足怎样的关系?
4.问题:你能归纳出双曲线的定义吗?
思考:若,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若,则动点的轨迹存在吗?
若,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展开自己折纸,教师几何画板展示,并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帮助学生找到形成椭圆轨迹的原因。
教师几何画板展示,引出课题。教师放映幻灯片,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双曲线模型。
教师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归纳双曲线的定义,教师适时引导、补充、完善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解答。
激发学生兴趣
探索挖掘关系
巩固基础知识
(说明:教材上利用拉链引入课题,导致双曲线需要分4部分画成,操作不方便,而且不能让每一位同学动手操作。因此本课利用折纸游戏来引入课题)
激发求知欲,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细致剖析定义,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全面认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提炼、归纳能力
作业布置
课本55页第1、2题
课本61页A组第一题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巩固深化,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特点:
1.本节课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归纳概括等活动认识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恰当的转化解决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提炼,引导学生从认知上、思想上揭示问题的实质,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双曲线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双曲线教学设计由用户“a13762109864”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