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演讲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
中科院院士 施某某
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各位青年朋友们,大家好!
你们刚刚开启自己的科学研究之路,一定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也同时有一点点恐慌和不安,因为你们无法预测未来的研究是否会一帆风顺。今天,我希望跟大家谈谈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博士生、博士后和目前已经培养了几十位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相对资深的科研工作者,对学术品位、学术道德的看法。我的观点全部来自于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但也请大家记住,我的观点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观点一样,都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一定是有局限性的,未必正确,更未必是与任何一个具有不同成长经历,来自于不同培养环境的你们,所以,我下面要讲的仅供大家参考,更多是抛砖引玉,也是希望用这样一种讲法,激发大家的独立自考。
分五个方面来讲。
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实际上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有必须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和心力。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说自己的成功借助于运气,而不是苦干,这种客气的回答实则避重就轻,只是强调了成功中的一个偶然因素,常常会给年轻学生造成很大误导。一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开始因此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学术水平。
在这里举个例子,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在多个生命科学领域做出重要的贡献。十几年之前,当时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蒲先生曾经有一封电子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一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试验操作,和2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不算进去。这封邮件写的语重心长、用心良苦,其中观点我完全赞成。无论是以前在普林斯顿大学还是现在在清华大学和XX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内容直接转到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
其实我自己从小特别贪玩,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和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最后很幸运保送进了清华,尝到了甜头以后,我在大学阶段机械地保持了刻苦的传统,最后综合成绩全班第一,提前毕业。当然,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使我很少真正思考,对专业提不起兴趣。
大学毕业之后,我去美国留学,博士一年级,因为对科研没有兴趣,我内心浮躁迷盲,无法继续刻苦。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对科学研究有了一点点兴趣,也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科研精要之后,会很得意地产生原来不过如此,逐渐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有了一点肯定,这时候博士要求的课程已经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从上午九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到八点,周末也会学半天,到了博士三年级我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和奥秘,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这需要一个过程。在组会上经常提问,而且入门的感觉让我对科研增加了更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十一点、十二点。1993年我曾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上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鼓励自己。到了第四年以后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再也不会感到枯燥,时间安排则完全服从实验的需求。其实,这段时间的工作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结果不一样,我感觉到不枯燥而且还有兴趣。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地从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路可走的焦灼到柳暗花明、灵光乍现的体悟中逐渐体会到从事科研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真正的科研动力来自于内心的认可,真正的学术道德在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之外也有待于每一个个体对科研之道的认同和实现的自律。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青年朋友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你们的努力和成绩将决定中国未来的科技安全。我衷心希望你们能够沉下心来,刻苦钻研,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做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祖国人民的一份贡献,谢谢大家!
http://doc.001pp.com/a******752/#mid=***91662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演讲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演讲稿由用户“呆呆瓜的生活”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