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知识与能力训练.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某某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知识要点 北平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毛泽东 XX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1(日) 中国历史新纪元 和 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争取解放 西藏 1951 阿沛·阿旺晋美 和平解放 中 国大陆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确定国旗、国歌是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 2. D(课本p. 2。) 3. A(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为毛泽东。) 4. A(《宪法》尚未制定前,《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5. D(新中国成某某时大陆尚未全部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大陆解放的标志。) 6. D(2015年距1949年66年。) 7. 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大陆解放的标志。) 8. C(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决议。) 9. A(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某某,至1949年新中国成某某,相距28年。) 10.A(“赶考”指建立新中国,巩固政权,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11.B(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某某。) 12.A(新中国成某某的时间为1949年10月1日。) 13.A(新中国成某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4.A(课本p. 4。) 15.A(B为辛亥革命的意义,C、D中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二: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邓某某,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杨XX、赵某某、佟某某 等。注意,要求是1840~1949年期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人 物,举其中两例即可,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问题三:新中国成某某,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 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17. 问题一:阿沛·阿旺晋美。 问题二: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粉碎了外部势力妄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中华 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开辟了西藏百万农妇翻身解放的道路。 问题三:主要表现: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 幅度提高,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 原因:中共中央在西藏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 奋斗、顽强拼搏;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援、竭诚帮助;等等。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思考二:新成某某的政府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政府中吸收了各民主党派代表、不同阶级成 分和经济成分的代表,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知识要点 美国 朝鲜内战 联合国军 鸭绿江 台湾海峡 朝鲜 抗美援朝 保某某 国彭德怀 黄某某 邱少云 《朝鲜停战协定》 国际威望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D(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抗美援朝时的军队。由此可知,本题便是D项。) 2. D(课本p. 7。) 3. B(①是美国侵略朝鲜事件。) 4. D(抗美援朝开始于1950年10月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结束于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 签字。) 5. C(彭德怀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6. A(课本p. 7。) 7. B(诗描写的是黄某某用身体堵机枪的事迹。) 8. A(朝鲜内战爆发并未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直到美国出兵侵犯我国才严重 威胁到我国安全。) 9. B(③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D(黄某某是志愿军战士。) 11.B(B项鸭绿江、图片信息都与抗美援朝相关。) 12.C(四幅图片都与抗美援朝有关。) 13.B(B是抗美援朝战争示意图。) 14.A(①③为抗美援朝事件。②属于北伐战争时期,④属于抗日战争时期。) 15.D(三八线是朝韩军事分界线,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不出兵的理由是“中国力量弱小”。毛泽东认为中国出兵的理 由是“中国安全受威胁”。 问题二: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 起抗击了美国侵略者;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队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 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 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问题三:保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 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17. 问题一:关于抗美援朝战争。 问题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某某国。 问题三:有价值。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仅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而且巩固了新政权,大大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 聚力。(或: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有自己的观点,理由 充分,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就可以得分。) 问题四:有。例如:抗洪救灾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央视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人 物等。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国际主义精神;严守纪律、助人为乐、和善友好等品质。 思考二:激励人们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权益的意志;加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调动 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第3课 土地改革 知识要点 封建土地 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农民 土地改革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52 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 人民政权 农村生 产力 工业化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通过图片中“土地改革法”的信息可以知道为A。) 2. B(B项为土地改革的意义,课本p. 13。) 3. D(A、B、C事件距离现在太久,要寻找到当事人不太现实。) 4. D(②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也 是私有。) 5. A(农民分到土地,即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在土地改革以后。) 6. B(根据土地改革的意义可以判断。) 7. 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农业生产力解放的表现。) 8. A(土地改革是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发生的背景 应该是地主占有土地过多。) 9. A(图标中在1952年地主阶级基本被消灭,农民分得了土地,是土地改革完成的表 现。) 10.A(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是土地改革的背景之一,出现在新中国成某某之初。) 11.C(图片反映的是土地改革中的情形,因此与C项有关。) 12.C(在没收地主土地的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13.A(课本p. 12。) 14.D(课本p. 13,A、B、C为土地改革的意义。) 15.C(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是巩固政权的措施。) 16.B(1953年一栏内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是1952年完成了土地改革。) 17.A(课本p. 13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非选择题 18. 问题一:封建土地制度。 问题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 问题三: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 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 问题一:图1:土地改革;图2:抗美援朝。 问题二:作用: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 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 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保 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 和平。目的:巩固了人民政权。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制度。 思考二:土地改革;农民阶级;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知识要点 农业国 有计划地行进社会主义建设 重工业 工业化 国防现代化 1953 1957 XX XX第一汽车制造厂 喷气式 苏联 东北工业基地 华北 西北 XX长江大桥 川藏 青藏 新藏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 会主义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B(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某某初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要集中发 展重工业。) 2.C(B为“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3.B(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是“一五”计划的成就。) 4.D(“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的落后面貌。) 5.A(投资比例数据反映:工业投资比例最大,工业投XX当时重工业比例最大,因此 选A项。) 6. B(图中各个厂的信息说明重工业成就,公路铁路说明交通运输成就。) 7. B(图标时间为1952~1957年之间,这是“一五计划”时期,刚、煤、原油等重工业 部门得到发展。) 8. B(“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9. D(诗句描述的是XX长江大桥,XX位于D处。) 10.C(图片表现的工厂都位于东北地区,都属于重工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 11.C(A描述的是人民公社;B是改革开放时期;D是新中国成某某。) 12.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因此② 错。) 13.D(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新中国成某某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14.C(课本p. 20。) 15.B(课本p. 20。)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问题二:B 问题三: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问题四:中国近代化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以轻工业为主;布局不平衡。我国工业发展 应顺应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重、轻工业协调发展;积极借鉴他国的经验,引领先进技术;走 独立发展之路。 17. 问题一:B 问题二:提示:①民族工业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②以纺织、面粉、烟草等轻工 业为主,钢铁、煤炭、造船等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问题三:方面:工业(或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意义: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 貌,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为重点;历史上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重工业建设可以为工 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包围封锁,从巩固政权、防止外来侵 略的目的出发,必须加强国防建设。 思考二:新中国的成某某,人民当家做主;对尽快实现共产主义宏伟蓝图的憧憬等。 第5课 三大改造 知识要点 农业合作 手工业合作 社会主义改造 赎买 社会主义公有 社会主义 初级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D(三大改造的意义。) 2.D(从图片信息中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可以知道是三大改造。) 3.A(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A(1956年是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资本主义集中的城市进入社会主义,表示完成了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B(题干描述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发生在1954~1956年之间。) 6.B(图表中表示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的表现。) 7.A(A项为三大改造的意义。) 8. B(从图片信息中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可以知道是三大改造。) 9. A(A项三大改造完成发生在1956年。) 10.D(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 11.D(板书中的内容如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赎买等词表明是三大 改造的内容。) 12.B(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3.B(1953~1956年之间进行了三大改造,农业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 14.B(④1951年,①1954年,③1956年,②1957年。) 15.C(课本p. 23。) 16.C(赎买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 17.D(民族资本家接受改造,主要是从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目的出发,说明他们是爱国 的。但接受改造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就发生了根本转变。) 二、非选择题 18. 问题一:完成了农业的合作化;完成了手工业的合作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或国民经济各项指标有了显 著增长)。XX第一汽车制造厂、XX***等。 问题二: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②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 重大变化。 ③三大改造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 问题一:发展时期。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 迫;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问题二:生存状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和发 展,比较落后;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较发达。 问题三:政策:赎买。方式:全行业公私合营。 问题四: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工业要发展必 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得益于新中国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 思考二:耕牛、犁、水车等生产资料数量较少,说明当时生产能力比较低下。最好的方式 是实行农户与农户间的互助合作,有限的生产工具能交换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率。(或者以合 作社的形式组织生产。)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知识要点 社会生产力 工业化 物质和文化 良好开端 多快好省 大跃进 人民公 社化 高指标 浮夸风 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 经济规律 左 石油 邓 稼先 王进喜 焦裕禄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C(中共“八大”确立的任务主要是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 A(课本p. 27。) 3. D(图片大炼钢铁表示对高速度的追求,造成了环境破坏。“南瓜图”和《人民日 报》反映了当时的浮夸风。) 4. D(赶超英国的口号是“左”的错误的表现,与“大跃进”相关。) 5. D(1952~1957年阶段我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该阶段促进经济发展的事件是“一五” 计划的实施。) 6. C(BC段1957~1960年经济下降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左”的 错误泛滥的产物。) 7. C(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中虚报产量,使粮食产量虚高。) 8. C(4个选项中只有C损害了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9. A(考察“大跃进”发生的原因,课本p. 27。) 10.B(题干民歌中的“社员”表明时间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对稻堆的描述体现了“大 跃进”中的浮夸风。) 11.B(材料中的数据表明这是浮夸的数据。) 12.B(1964年的过去15年指新中国成某某以来的探索,里面的失误至1964年为止在选项中 只有B。) 13.D(A所处时代不对,B、C不符合题意,D能最好地概括。) 14.D(课本p. 29。) 15.D(郭明义体现的精神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与雷锋精神相关。) 16.B(李四光与王进喜为石油工业作出了贡献。) 二、非选择题 17. 问题一:土地改革。 问题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 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三:“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四: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 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8. 问题一: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规划:五年计划;成果: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 貌,建立了工业体系。 问题二:问题: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问题三:以经济建设中心;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改革开放。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目标:尽快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活动:大炼钢铁运动、大食堂、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思考二:自由回答,基本结论是:幸福只是美好的憧憬,不切实际的憧憬和做法不可能给 社员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灾难与痛苦。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知识要点 1966 中央文革小组 邓小平 1976 “四人帮” 内乱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D(考察“文化大革命”的时间:1966~1976年。) 2.D(“司令部”指的是毛泽东所认为的以刘少奇、邓小平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 部”。) 3.B(毛泽东认为当时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 辟,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4.C(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受到非法批斗、监禁,是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的表现。) 5.A(课本p. 32。) 6.B(课本p. 34。) 7.D(“四五运动”反映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强烈不满。) 8.D(“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是消极的影响,选D。) 9.D(“斗私、批修”是“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用语。) 10.B(①抗美援朝,1950年;③“大跃进”运动,1958年;②“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 11.A(诗中的“英杰”是指“四五运动”前逝世的周恩来。) 12.B(③粉碎“四人帮”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不是民主法治被破坏的表现。) 13.D(票据内的“批斗”字样表明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斗会,是民主法治被破坏 的表现。) 14.B(③消灭地主阶级是土地改革的作用。) 15.C(“造反有理”等场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表现。) 16.B(“文化大革命”是“左”的错误发展的产物,时间持续10年,给国家带来严重破 坏。) 17.D(“九一三事件”中,林彪一伙机毁人亡,意味着这一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二、非选择题 18. 问题一:①B ②C ③A 问题二:教训:我们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要努力维护 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等。 问题三:曲折的过程,或不是一帆风顺的等。 19. 问题一: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逐年下降。 问题二: 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与林彪、江青一伙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1976年4月,XX及各地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 问题三:①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②人才培养出现断层。 ③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 ④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可自由谈看法,如:说明当时的人们思想观念僵化;反映当时个人崇拜很严重; 反映当时政治思想上极“左”;这种活动不利于青少年的的生活和学习等。 思考二:当时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献忠心”的活动会有不同态度,同学们可 以多方询问,然后整理出有哪些态度,反映哪些问题。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要点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邓小平 转折 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法通则 依法治国 基础训练 1. B(课本p. 38。) 2. C(课本p. 38。) 3. B(课本p. 38。) 4. B(课本p. 38、39。)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p. 112。) 7. D(课本p. 112。) 8. B(掌握时间的工具产生了变化,说明了生活水平的变化。) 9. C(题干关键词“改革开放前后”。) 10.A(课本p. 112。) 11.A(课本p. 114。) 12.C(旅游、疗养不属于社会保障。) 13.D(课本p. 114。) 14.C(课本p. 114。) 15.D(低保属于社会救济。) 16.A(都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7.A—①;B、C—② 18.问题一:发展经济。 问题二:略(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三:略(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不同点:左边的结婚证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结婚证,印刷有毛泽东语录、口号标语、 毛主席光辉形象、太阳、红旗、葵花等,颁发的单位是“革命委员会”。右边的结婚证是刚刚 改革开放时期的结婚证,语录、口号标语、毛泽东形象等消失了,颁发的单位是人民政府。 不同的原因:“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当时的结婚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 定标志和色彩,政治意味比较浓厚,各种信息透露着狂热时代的气息。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级斗争等政治色彩浓厚的东西开始淡出私人空间。 22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知识与能力训练.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知识与能力训练.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由用户“huozong”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