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药重点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药学的发展(重点各第一)
汉 《神农本草经》
载药365种
上、中、下三品,即“三品分类法”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梁··陶某某 《本草经集注》
载药730种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朱书神农 墨写别录(《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
南朝刘宋时期 雷某某《炮制论》在
收录300种药物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唐 《新修本草》(又称《唐某某》)
载药844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
增加了药物图谱,即图文对照法
宋·唐某某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载药1558种
方药兼收 图文并重
明·李某某 《本草纲目》
收药1892种(新增374)
各论分16部
清·赵某某 《本草纲目拾遗》
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未收载者716种
中药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四气
四气概念: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平性药概念:相对而言其药物的寒热偏性不明显
五味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作用:辛某某、酸收、甘某某、苦坚、咸软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和中、和药、缓急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涩:能收敛固涩
苦:能坚:坚阴——阴虚火旺证
能泄:清泄、降泄、通泄
能躁:即燥湿,用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和泄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影响药性升降沉浮的因素---炮制和配伍
配伍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由毒性或副作用。
半夏畏生姜,生姜杀半夏。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畏。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即两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不属于用药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某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某某、白某某;藜芦反人参、沙某某、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 蒌(瓜蒌) 贝(贝母) 蔹(白某某) 及(白某某)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 戟(大戟 ) 遂(甘某某)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某某、玄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 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煎煮方法
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为宜。
一般药物可浸泡30min.
解表药不超过10min,滋补药物1h.
先煎:先入煎30分钟左右。包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须久煎去毒的药物矿物贝壳
后下:在其他药物煎成之前再投入煎沸10分钟左右即可。包括有效成分易挥散或不耐久煎,易受破坏的药物薄荷钩藤
包某某: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绒毛类药物辛某某
另煎:价格昂贵的药物人参鹿茸
烊化:即熔化。胶类药阿胶
冲服:一些入水即化的药,及原为汁液性的药
煎汤带水:如灶心土、玉米须、丝瓜络
解表药
味辛,性有寒温
主入肺、膀胱经
发散风寒药—辛某某—风寒表证
发散风热药—辛某某—风热表证
兼有功效:利水消肿——水肿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
止咳平喘——咳喘
透疹止痒——麻疹、风疹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发汗力最强(无汗症)
平喘之功(风寒表实兼咳喘)
宣肺平喘——肺气失宣,邪实咳喘
风寒束肺+杏仁(三拗汤)
寒饮伏肺+细辛、干姜(小青龙汤)
邪寒壅肺+石膏(麻杏甘石某某) 麻+石→去性存用
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温散寒邪
使用注意:有汗、虚喘不能用
桂枝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某某——风寒表证
表实无汗+麻黄,相须为用(麻黄汤)
表虚有汗+白芍,调和营卫(桂枝汤)
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寒凝血滞诸痛证
中焦虚寒,脘腹冷某某(小建中汤)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温某某)
风寒湿痛,肩臂痛(桂枝附子汤)
助阳化气——温阳某某
温通胸阳——胸痹心痛(枳实薤白桂枝汤)
温助心阳——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温扶脾阳——痰饮病(苓桂术甘汤)
温补肾阳——蓄水证(五苓散)
降逆平冲:奔豚证(桂枝加桂汤)
生姜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风寒感冒经证
作用较弱,多作辅助药
温某某:脾胃寒证:寒邪侵犯中焦
脾胃虚寒之证
凡中焦有寒,不论虚实,均宜使用
止呕:“呕家圣药”
胃寒呕吐,疗效最佳
胃热呕吐+黄连
痰饮呕吐+半夏
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荆芥
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微温不燥,辛而不烈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消疮——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止血(多炒炭)——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防风
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祛风止痒——风疹瘙痒,尤以风邪所致者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
祛风止痉——破伤风证
止泻——痛泄证
羌活、白芷、细辛、藁本
相同点:均能发散风寒湿邪、止痛——风寒感冒、风寒湿痹及头痛等症
白芷、细辛尚可通鼻窍——鼻渊
不同点:
羌活:上行发散,作用强烈
尤宜上半身风寒湿痹及太阳经头痛
白芷:善治明.阳经头面诸痛
并能燥湿止带——带下证
消肿排脓——疮痈肿痛
细辛:止痛力强,善治少阴经头痛
温肺化饮——痰饮咳喘
藁本:性味俱兴,善达巅顶
治外感风寒,巅顶头痛(太阳)
苍耳子与辛某某
共同点:均能发散风寒、宜通鼻窍,为治疗鼻渊主药
不同点:苍耳子又能祛风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辛某某性达上,为治鼻渊头痛要药
苍耳子有毒,使用不宜过量。性味辛苦温,有散气耗伤阴血之弊,虚人慎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透散力大,对风热表证无汗或者有汗不畅者尤为适宜
清利头目——风热上攻,头痛目赤
利咽——风热壅盛
咽喉肿痛+桔梗
透疹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用法:宜后下
牛蒡子
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宣肺祛痰——风热咳嗽,痰多不畅
利咽——风热壅盛
咽喉肿痛+桔梗
透疹——麻疹不透,疮疥瘙痒
解毒消肿:风热外袭火毒内结之痈肿疮毒
肝郁化火胃热壅络
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证
用法:炒
蝉蜕
甘、寒
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开音——风热火毒上攻,声音嘶哑
利咽——风热上攻,咽喉肿痛
透疹——风热外束,麻疹不透
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明目退翳——风热上攻,目赤翳障
息风止痉:小儿感冒夹惊,惊寐夜啼
小儿急,慢惊风
破伤风证
用法用量:孕妇慎用
柴胡
辛、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
功效:
解表退热: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之要药
表证发热——风寒风热均可
少阳证——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黄芩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少阳经头痛
疏肝解郁(主要,要药)——肝郁气滞,胸胁胀痛
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脏气脱垂+黄芪、升麻(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疏肝解郁宜醋炙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与知母配伍:石膏无之母不寒
甘、辛、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气分热——气分实热证、气血两燔证
余热未尽,气阴伤人
清肺胃热——肺热喘咳、胃火牙痛、胃热消渴
煅用:
敛疮生肌——溃疡不敛
——水火烫伤
收湿——湿疹瘙痒
止血——外伤出血
用法:先煎
知母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比石膏弱):既能清实火,又能清虚热
滋阴润肺:泻肺火,滋肺阴
泄胃火,滋胃阴
泄肾火,滋肾阴
栀子 热病闷烦要药
苦,寒
归心、肺、(肺)、三焦经
功效: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淋证涩痛,血淋热淋
凉血止血——血热之吐血、衄血
解毒,消肿止痛
火毒疮疡,目赤肿痛
扭挫伤痛:外敷,治跌打损伤
清热燥湿药
主要用于湿热证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不宜过大
苦寒败胃、苦燥伤阴,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应慎用
黄芩
枯芩:生长年久的宿根,清肺火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清大肠火,泄下焦湿热
(质轻下浮,质重下降)
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善清上中焦湿热
湿温暑湿,身热不扬(上焦)
湿热中阻,痞满呕吐(下焦)
泄泻痢疾(下焦)
清热泻火:善清气分实热、肺热及少阳胆火
肺热壅遏,咳嗽痰稠,可单用
壮热烦渴,溲赤便秘
少阳病,寒热往来+柴胡
清热解毒——火毒炽盛,痈肿疮毒
凉血止血——火毒炽盛,迫血妄行
清热安胎——胎热不安之证
用法用量: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
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善清中下焦湿热
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半夏泻心汤(中焦)
湿热泄痢+木香(香连丸)
清热泻火:清心火(要药)
泄胃火
泻肝火
清热解毒——痈肿疔毒
作用最强,范围最广
皮肤湿疹、湿疮
耳道疖肿、流脓
眼目红肿
用法:酒炙清上焦火热,姜炙清胃止呕,萸黄连疏肝和胃止呕,猪胆汁炒 泻肝胆实火
黄柏
苦、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湿热证
善清下焦湿热
湿热下注,带下黄臭
膀胱湿热,热淋涩痛
湿热下注,脚气瘘证+苍术(二妙丸)
湿热泄痢
湿热黄温尿赤
泻火除蒸:主入肾经,长于泻相火,退骨蒸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知母
解毒疗疮: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
湿疹、阴痒——内服外洗均可
黄芩、黄连、黄柏鉴别
均苦、寒
清热燥湿——湿热证
清热泻火——脏腑火热证
清热解毒——热毒疮疡证
均有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等副作用,故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慎用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甘、寒
归肺、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为治一切痈肿疔疮阳证要药
痈疮初起红肿热痛者
肠痈腹痛者
肺痈咳吐脓血者
善散肺经热邪,清泄心胃热毒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头痛发热
温病:邪在卫分
热在气分
热入营分(透营转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热入血分
凉血止痢——热毒血痢,便下脓血
蒲公英
苦、甘、寒
归肝、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内外热毒疮痈,瘰疬,咽痛
主治各种内外热毒疮痈证
兼疏郁通乳,为治乳痈之要药
主肝胃经,可清肝胃热
利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热淋涩痛+白茅根、车前子等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等
清热凉血药
生地、玄参鉴别
相同点:二药均为甘寒之品
均能清热凉血,养血生津,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口干舌绛
热病伤阴,舌绛烦渴,肠燥便秘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不同点:生地——凉血养阴之力较强
又善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
玄参——泻火解毒之力较强
兼利咽散结——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白喉
——瘰疬,痰核
——痈肿疮毒,脱疽
使用注意:反藜芦
二药均为甘寒滋腻之品,易碍胃助湿恋邪,故热邪尚在气分而未入血分者不可早用;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慎用
丹皮、赤芍鉴别
相同点:皆苦而微寒,均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热入营血,身热发斑
血热妄行,吐衄、崩漏、月经过多
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ve瘕,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等,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丹皮——清热凉血之力较强
善清透阴分伏热,兼退虚热
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热退无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肠痈初起,发热腹痛
赤芍——活血化瘀力盛,血滞证多用
兼泻肝火,善治肝火目赤翳障
XX皮与赤芍
相同点:清热凉血,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发斑
活血化瘀,治淤血症,疮痈等,尤以血热夹淤,瘀热互结者为宜。
清泻肝火,治肝火目赤肿痛。
不同点:XX皮偏于清热凉血,又能退虚热,善治无汗骨蒸潮热,肠痈。赤芍偏于活血祛瘀,又能止痛,治痛经、经闭,血沥腹痛。
清虚热药
主要功效:清虚热,退骨蒸
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温热病后期,余邪未尽,伤阴动热
常配伍清热凉血药及清热养阴药
青蒿后下
苦、辛、寒
归肝、胆经
功效:
清虚热,除骨蒸: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低热不退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五心烦热
解暑热——暑热烦渴
截疟:为治疟疾要药
治疟疾寒热,单用大剂量即可
善清少阳经热——湿热郁遏少阳证
用法用量:不宜久煎;或用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清心火:黄连、栀子、竹叶、淡竹叶
泻肝火:龙胆、夏枯草、决明子
清肺热:黄芩、石膏、知母、地骨皮、芦根、天花粉
清胃火:石膏、黄连、芦根、天花粉
泄肾火:黄柏、知母
清热凉血养阴:生地、玄参
清热凉血活血:赤芍、丹皮
乳痈:蒲公英、漏芦
肺痈:鱼腥草、金荞麦
梅毒——土茯苓
疮家圣药:连翘、(黄芪)
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泻下药
攻下药:苦寒—泻下攻积,导热下行—大便秘结,实热积滞证
润下药:多为种子,甘润和缓—润滑肠道—肠燥便秘证
峻下逐水药:苦寒有毒—逐水泻饮—悬饮、膨胀、水肿
多苦寒,主归大肠经
常须配伍行气药
攻下药:
苦寒沉降
釜底抽薪
六腑以通为用
大黄(泻下、清热、活血)
苦、寒
功效:
泻下攻积——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为治胃肠积滞,大便秘结之要药
专入明.阳胃腑大肠
尤宜于热结便秘证
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芒硝(大承气汤)
兼气血亏虚+人参、当归(XX汤)
兼阴虚津亏+生地、麦冬(增液承气汤)
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附子、干姜
去性存用,如温脾汤
实热积滞,泻痢后重+黄连(通因通用)
其他如药、食、虫积者,亦有较好效果
清热泻火解毒——火热上攻,热毒疮痈
釜底抽薪之妙
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
头面部火热诸证,如目赤咽肿,牙龈肿痛+黄芩、栀子(凉膈散)
疮痈肿毒,无论外痈、内痈皆可
如配XX、桃仁,治肠痈腹痛(大黄XX汤)
水火烫伤,单用研末,蜜调涂之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破一切淤血
下焦蓄血(桃核承气汤)
产后瘀阻(下瘀血汤)
跌打损伤(复元活血汤)
清利湿热——湿热黄疸、淋证
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木通、车前子(八正汤)
综上:为泄下,且泄下力强,荡涤肠胃
为清热,包括泻火、解毒、凉血、利湿
为活血,逐瘀通经,为瘀血证所常用
用法用量:用于泄下不宜久煎
生用:后下或开水泡服,泄下力强——重症、急性病、体制强
制用:与他药同煎,泄下力减弱——清病、慢性病、体质弱
久煎:泄下力减弱,仅取其清热泻火作用
酒大黄:活血增强,上行治上部火热
制大黄:泄下力缓,泻火、利湿
大黄炭:加强止血作用,用于出血证
芒硝
功效:
泄下攻积,润燥
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大黄
软坚
乳痈初起,断乳
消热消肿(外用)
咽肿,口疮
目赤肿痛
痈疮肿痛
大黄和芒硝不同点
大黄:味苦,泄下力强,善治热积、冷积、食积、实热积滞均可
兼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活血祛瘀——瘀血阻滞
清热利湿——黄疸、淋证
芒硝:味咸,润燥力胜、善治燥结
外用软坚清热——乳痈,咽痛,口疮
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泄下兼活血:大黄
泄下兼利水利尿:牵牛子、郁李仁(常考)
泄下兼消肿散结:芒硝、大戟、甘某某(少考)
泄下兼清热泻火:大黄、芒硝(不常考)
推陈致新:祛除人体陈腐物质,促进气血津液的新生。如攻下药之大黄,通过清除肠胃积滞,减少毒素吸收,使消化功能得以恢复。以及下瘀血以达去瘀生新之功。
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常用于风湿痹证
分为三类:
祛风寒药:辛苦温
祛风湿热药:辛苦寒
祛风湿强筋骨药:苦甘温
功效及适应范围:
祛风湿:痹证:风寒湿痹:行痹—风邪偏胜:痛无定处
痛痹—寒邪偏胜:疼痛剧烈
着痹—湿邪偏胜:重着麻木
风湿热痹:热痹—热邪偏胜:红肿热痛
舒筋:风湿痹阻,筋脉拘挛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亏虚证
善于滋补肝肾之阴,尤以滋肾见长
为治肝肾阴虚要药
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的鉴别
皆味甘,均能养阴生津——阴虚津亏诸证
不同点:
鲜地黄——大寒,滋阴力弱,滋腻性小
长于凉血—血热阴亏偏热盛者多用
生地黄——寒润,凉血稍弱,养阴略强
长于养阴—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较宜
熟地黄——性温,滋腻性大
功专补血滋阴—血虚及真阴不足证
白芍
养血调经——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养肝之圣药”
作用和缓,多作辅助药
敛阴止汗——阴虚盗汗,配收涩药
和营——营卫不和,表虚自汗+桂枝
柔肝缓急止痛——阴血亏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白芍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入肝经,能敛阴养血而平抑肝阳
且性微寒,兼清肝热,又能止痛
使用最为广泛,可标本兼治
白芍与赤芍鉴别
白芍:为栽培品,根需除去外皮
补血养阴,敛阴平肝,柔肝止痛
血虚、虚汗、挛痛、肝阳上亢多用
赤芍:多为野生品
凉血活血,散瘀止痛,兼清肝火
血热、血瘀及肝火诸证为宜
“白补赤泻,白收赤散”
百合339
五味子353
山茱萸360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中药重点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药重点总结由用户“moayansuyuan”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