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以下为《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 论

一、中药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典籍为“本草学”。

中 药 分 类 :

天然药:植物药 动物药 矿物药

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

无机药品类、

生物制品类

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药学的内容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 劳动创造医药

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

《诗经》

《山海经》

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

(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如:麻黄治喘、XX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 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 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 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

《本草经集注》梁某某·陶某某 :载药730种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某某,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907年)

《新修本草》(又名《唐某某》),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某某、李?T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全某某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某某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某某。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

5、明代

《本草纲目》, 李某某,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本书的特点是:“振纲分目”、“纲目分明”。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全书分16部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有分若干类,共60类(目)。每味药物再分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以前还有药图、序例、百病主治药等内容。

这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在历史上有重大的贡献:

①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用药经验和知识。在医药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②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前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

③本书的分类,是一大进步,消除了许多药物互混现象。

④本书问世后,不但国内广为流传,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自1596年在XX印行后,很快风行全国,17世纪流传至国外,先后被译成朝、日、法、德、拉丁、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不朽的科学巨著,在世界科学史上永放光辉。

6、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赵某某,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 产 地

1、道地药材的含义:

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2、主要的道地药材

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

青海-大黄 内蒙-黄芪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山西-党参

河南-地黄、牛某某、山药、菊花

云南-三七、茯苓

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

山东-阿胶 浙江-贝母

广东-陈皮、砂仁 江苏-薄荷

第二节 采集

1、总体原则:

一般来讲,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依据,也就是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

2、各类药材的采收时节和方法

(1)全某某: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叶某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

(3)花、花粉: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

(4)果实、种子: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5)根、根茎: 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收;

(6)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

(7)动物昆虫类药材:为保证药效也必须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8)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收,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即可。

第三章 中 药 的 炮 制

一、炮制的含义

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炮制的目的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二、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1.纯净药材

2.粉碎药材

3.切制药材

(二)水制

1.漂洗

2.浸泡

3.闷润

4.喷洒

5.水飞

(三)火制

1.炒: 炒黄、炒焦、炒炭

2.炙:蜜炙、醋炙、酒炙、姜某某、盐炙、土炙、麸炙

3.煅

4.煨

5. 炮

6. 烫

(四)水火共制

1.煮法

2.蒸法

3.淬法

4.氵单?法

5.炖法

(五)其他制法:

1.制霜

2.发酵

3.精制

4.法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具体的说,性,是指药物的性质;能,是指药物性质所发生的效能,两者称为性能。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概念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 温

属阴 属阳

凉 热

三、四气的产生

药性的寒热温某某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温性或热性。

四、四气所代表药物的作用

寒凉药物: 治疗:阳某某-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

温热药物: 治疗:阴寒证-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某某、脉微欲绝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

3、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概念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二、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 酸

甘 阳 苦 阴

淡 咸

三、五味的产生

1、经健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而得,即口尝所得。

2、经过临床疗效观察而得。

四、五味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ve瘕痞块等证。

6、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7、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能敛、能固、能收。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沉浮的概念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和各种疾病在病机和症候上所表现出来的趋势(病势)相对而言的。

二、升降沉浮的作用

1、升:上升、升提的作用。用治病势下陷的药物。

2、降:下降、降逆的作用。用治病势上逆的药物。

3、浮:升浮、上升发散的作用。用治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疾病。

4、沉:沉重、下行泄利的作用。用治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的疾病。

升浮药-一般具有上行、向外的作用,有升阳举陷,解表发汗,散邪涌吐等作用;

沉降药-一般有下行、向里的作用,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XX神,平肝潜阳,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作用。

三、升降沉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选用升浮性的药物治疗。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选用沉降性的药物治疗。

3、病势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选用沉降性药物治疗。

4、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选用升浮性的药物治疗。

四、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

1、气味的影响。

2、药物质地轻重。

3、炮制和配伍的作用。

第四节 归 经

一、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几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二、归经理论的产生

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三、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便于临床辨证用药。

2、便于对功效相似的药物区别,精选用药。

3、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第五节 毒性

一、“毒”的含义

狭义的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物之害人即为毒。与现代医学所言之毒相同。

广义的毒:

(1)是药物的总称。

(2)指药物的偏性。

(3)指药物作用的强弱大小。

二、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认识。

2、指导临床安全用药,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3、便于及时抢救。

4、便于以毒攻毒。

三、产生中毒的原因

1、剂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制剂服法不当。

4、炮制不当。

5、配伍不当。

6、个体差异。

第五章 配 伍

一、配伍的概念: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二、配伍的临床意义

1、可以增进疗效。

2、能适应各种复杂病症的需要。

3、抑制、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或烈性,降低毒副作用。

4、掌握配伍禁忌,有利于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安全用药。

三、配伍的内容

(一)药物的“七情”

药物的“七情”实际是指药物的几种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二)“七情”的含义

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四、总结

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是临床用药充分利用的。如相须、相使。

2、某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物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如相杀、相畏。

3、某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消弱原有功能,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如相恶。

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配伍禁忌,当禁用。如相反。

第六章 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就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r炙q莫相依。

二、妊娠用药禁忌

1、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

2、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三、服药饮食禁忌

1、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2、特殊的食忌

四、证侯禁忌

是根据药物的性能以及阴阳属性,有毒无毒的不同情况,提出的一些临床用药原则。

第七章 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的含义:

1、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2、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二、如何确定剂量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4、季节与剂量的关系

三、中药的用法

1.汤剂煎煮法:

①煎煮用具

②煎药用水

③煎药火候

④煎煮方法

先煎

后下

包某某

另炖或另煎

.烊化

泡服

冲服

二、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

2.服药次数

第八章 解表药

一、定义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特点

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三、功效

主要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四、适应症

主要用治外感表证。

五、分类及适应症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风寒表症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风热表症

六、使用注意

1、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 。

2、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而异 。

4、入汤剂不宜久煎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桂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共同功效:发汗解表

共同应用:风寒感冒

小异点:

麻黄:宜用于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桂枝: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不同功效:

麻黄:

1、宣肺平喘 —咳嗽气喘 ,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2、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

3、散寒通滞—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桂枝:

1、温通经脉 —寒凝血滞诸痛证 。

2、助阳化气 -痰饮、蓄水证 。

3、平降冲逆-心悸 ,奔豚。

用法用量:

麻黄: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麻黄: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

共同功效:发汗解表,解鱼蟹毒

共同应用:1、风寒感冒

小异点:

紫苏:风寒表证而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尤为适宜。

生姜: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

2、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不同功效

紫苏: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生姜:

1、温中止呕—脾胃寒症,胃寒呕吐。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2、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使用注意:

生姜: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共同功效:祛风解表

共同应用:外感表证 ,风疹瘙痒(二药对风寒、风热感冒均可使用)

小异点:

荆芥:质轻透散,药性和缓,发汗之力较防风强。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通用之品”

不同功效:

荆芥:

1、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2、消疮—疮疡初起兼有表症。

3、止血—吐衄下血 。炒碳后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防风:

1、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2、止痉—破伤风

用法用量:

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细辛: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共同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

共同应用:1、风寒感冒

小异点:

白芷善入足明.阳胃经,故明.阳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细辛辛香走窜,达表入里,散寒止痛之力较强,表寒、里寒均可使用。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白芷善治明.阳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

细辛善治少阴头痛。

3、鼻渊。白芷、细辛均为治鼻渊之良药 。

不同功效:

白芷:

1、燥湿止带—寒湿带下。

2、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3、祛风止痒——皮肤风湿瘙痒。

细辛:

温肺化饮—肺寒咳喘。

用法用量:

细辛:煎服,1~3g。细辛不过钱,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

白芷:本品辛香温某某,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阴虚阳亢头痛,肺燥阴伤干咳者忌用。不宜于藜芦同用。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藁本:辛,温。归膀胱,肝经。

共同功效: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共同应用:

1、风寒感冒,头痛。

小异点: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止湿,止痛作用较强。善治太阳经头痛,以及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

藁本:性味P6升,上达巅顶,善治外感风寒、巅顶头痛。

2、风湿痹痛。

羌活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使用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多用汉防己;

偏于上部,风重于湿者,多用木某某。

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

雷公藤:苦,寒。有大毒。归心、肝经。

共同功效:祛风通络。

共同应用:1.风湿痹痛。

小异点:

络石藤:兼清热,尤宜于治疗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

雷公藤:有大毒,有较强的祛风湿,活血通络作用。为治疗风湿顽痹的要药。

不同功效:

络石藤:

1.凉血消肿——喉痹痈肿,跌打损伤。

雷公藤:

1.消肿止痛,杀虫解毒——麻风,顽癣,湿疹,疥疮,疔疮肿毒。

使用注意:

雷公藤:内脏有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忌用。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

共同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共同应用:

1.风湿痹证,四肢拘挛,腰膝软弱。

小异点:

桑寄生:尤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五加皮:以祛风湿为长,五加皮有南北之分,一般认为南五加皮为正品,祛风寒,补肝肾,强筋骨较好,北五加皮利水去湿作用较好且有毒。

不同功效:

桑寄生:

1.养血安某某——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五加皮:

1.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由用户“lpsclyy”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3-07 07:24:18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a1/21/35484.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a1/21/35484.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