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一、个案资料
小海,男,9岁。是学校二年级的一名学生,长得有点胖,头发凌乱,衣服松垮,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小海散漫、好斗、成绩差,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表现在课堂纪律差,课上经常玩东西,好搞小动作,还经常无故招惹其他同学;下课经常动手打人、骂人,稍不如意,不是打同学,就是骂同学;老师见他头疼,同学怕他、躲着他,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往。
上他们班的课之前就久闻他的大名。第一次上他们班的课,一进教室,就看到一个小男孩,手舞足蹈的站在教室最后一排唯一的一张椅子上。见到我进教室,他迟疑了一下,坐了下去。直觉告诉我,他就是小海。
我第一次约小海进行谈话时,他站在我面前,背着手,一脸满不在乎,我让他坐下,他略为低下头,用脚蹭蹭地板,紧接着把头纽开,恢复一脸的满不在乎。我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坐在我的旁边。通过谈话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小海是独子,父母均是外地来汕的个体经营者,父母为了生存,忙得没时间管他,中午长期被寄在幼儿园。
在随后的几天,我努力多接近他,关注他。上课尽量多些时间辅导他,并及时表扬他画得好的地方,下课后,常找他聊天,很快我跟他熟了起来,通过接触我发现这名学生非常聪明,领悟力和自尊心特强,为落实及了解更多家庭情况,我进行了家访,进一步了解到:小海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感情一般,经常争吵,父亲脾气急燥,对孩子缺乏耐心教育,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非打即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头脑中形成了暴力倾向和逆反心理。同时父母对教育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小孩长大自然懂事,等经济好了再好好培养他。
由于跟小海熟了,他向我敞开了心扉:“我是调皮,爱惹事,但我本来是没恶意的,谁叫同学们老是说我‘外省仔’,不跟我玩,我就生气,谁说我就打谁,是他们先惹我的,可老师老光批评我,上公开课不让我去,春游,秋游怕我惹事也不让我去,不去就不去!说我不好,不好就不好!”
二、评估与诊断:
综合观察、谈话,以及家访搜集的资料作出如下分析:小海同学语言、思维清楚,主观认识与客观行为一致;由于老师和同学的不接纳,损伤了小海的自尊,逆反心理、渴望得到别人重视的心理,导致他使用不做作业,扰乱课堂纪律等不良行为;同时父母对教育存在的错误认识及小海父亲的暴力倾向,给他起到了坏的榜样,并导致小海对自己的问题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小海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行为问题。
三、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小海协商,确定辅导目标,
目标应该符合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课上不“惹事生非”;课下不打骂同学。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帮助小海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重建其自尊心,使其成为好学、上进、有责任心的人。
四、方案的制定:
1.目标:
对本个案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阳性强化法、求助者中心疗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方法。由于个案小海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所以主要要征得小海班主任的配合,共同明确靶目标和矫正措施,以及如何实施强化。
小海的问题行为是课上“惹事生非”,干扰老师教学,课下打骂同学。所以第一阶段的靶目标是:课上干扰课堂的次数;第二阶段的靶目标是:课下打骂同学的次数。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当事人及其监护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教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当事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中止咨询帮助;
(2)对帮助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帮助方案内容;
(2)尊重教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教师。教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当事人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义务
(1)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帮助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2)尊重当事人,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当事人。
3.干预措施:
(1)采用阳性强化法,即对学生符合课堂要求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行为及时进行奖励。在本案例中采用剪贴物奖励,后续强化物为获得为老师服务的机会(小学生非常愿意为老师服务,觉得是非常光耀的事)。
(2)心理辅导是与班主任和家长共同进行的
(3)采用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求助者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致他们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目前甚至是将来面临的问题。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是:行为主义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要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能比较有效地矫治儿童行为问题。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者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真正恢复自我的过程。其核心理论是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都有一种积极成长的取向。
4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心理干预时间为从最初接触个案到全部结束,预计有两个多月。具体安排如下:搜集资料一周;与个案、班主任、家长共同制定行为矫正计划一周,其中对家长咨询一次;实行行为矫正四周,并对个案咨询一到两次;巩固两周后,对个案再巩固咨询一次,与班主任、家长联系了解治疗效果。
五、咨询及干预过程:
(一)诊断阶段
此阶段的目标为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确定问题类型,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和干预的实施方案。
本个案小海的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1.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造成小海行为偏差,家庭教育不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父母对教育存在的错误认识及父亲粗暴打骂的做法,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模仿榜样。
2.教师及同学的不接纳,损伤了小海的自尊,逆反心理及渴望得到别人重视的心理,导致他使用不做作业,扰乱课堂纪律等不良行为。
3.而不良行为又导致学习成绩红灯高挂。
4.小海对自己的问题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缺乏改进自己的意愿。
鉴于上面对小海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决定采用以下干预方案:
1.取得小海班主任支持,采用阳性强化法,改变小海的课堂行为。
2.取得小海班主任支持,采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创设友好氛围,让小海与老师及同学能融洽相处。
3.采用求助者中心疗法与小海进行谈话,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激发其上进心,使其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4.采用家庭治疗方法,与小海的父亲联系,说服其改变粗暴的教子方法,从而改变小海打骂行为的模仿榜样,同时指导其父母教子方式及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小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咨询干预阶段
矫正时间:一个月
拟矫正的目标行为:课上不搞小动作;课下不打骂同学。
1.小海的课堂问题行为首先来之于同学及老师的不接纳:把他单独安排在教室最后,无形与同学之间有了一种隔离,这个隔离是否也是他与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首先请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就必须将其列入长期关注的对象群中,做到积极关注,提早预防,早思考,早干预,将危机的影响最小化。
(四)注重隐私,缩小影响范围。心理问题是个人隐私,它的私密性需要我们理解和支持。对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自身心理问题的泄露无疑是另一种伤害。因此,我们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切忌口无遮拦、大肆宣扬。对于不得不透露的情况,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将舆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五)建立档案,总结经验教训。辅导员把每次与郑某的谈话记录、聊天记录以图文形式完整地保留下来,建立工作档案。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因时间过久而遗忘具体细节,而且凡今后出现相似案例可以参考前例。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由用户“[篮搿狈窒矸⒉迹厍胱⒚鞒龃?/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