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身边的说明书》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身边的说明书》教学反思
秦 琴
课标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初衷及意图主要是针对前些时期语文教学中的欠缺,为了适应现阶段生活和学习需要,要加强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培养而提出的。的确,在现实生活里,人们的阅读大多是属于功能性的,例如:为了了解新购买的仪器的操作程序,我们阅读使用说明书;为了正确选择合适的产品,我们阅读产品说明书;为了对某个事物有更多元的认识,我们会关注阅读说明书。
说明书,作为生活中的真实文本,作为生活实用性阅读、获取知识性阅读的重要载体,也就当然进入了我的教学实践。
相比较而言, 说明书,作为知识性文本,概念密度会比较大,阅读起来会有难度,如果一口气就想把文本所提供的讯息全部掌握,对阅读者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说明书的阅读目的性强,阅读者常常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阅读的。因此,说明书更需要良好的阅读策略,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的需求,带着问题阅读,帮助读懂讯息、整理讯息,撷取所需的信息。
正如课标第三学段提出的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如何读说明书,以获取意义的关注,应该是教学最原初的重点。
可是,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有着这样的一些疑问:
1.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目标定位上有何差异?作为不同的文本呈现形式,在语文教学的范畴内,不是应该异曲同工才是吗?
2.非连续性文本在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中出现的频率更是频繁,语文课和非语文课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功能定位有何差异?以获取信息作为教学的单一目的,那岂不是数学课堂或者是美术、科学其他的课堂上也能够做到的事情?
3.相比较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方法和阅读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
回想一下其他课堂上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例如:数学课上,关于统计图的教学,大致会有这么几步:
读懂。数学的图形语言转换成数学的文本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
信息处理,意义重整。如:对于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分析所求,确定已知和未知;
建立数学模型。即将经过意义重整后得到的逻辑信息网络,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解题运用。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需要完成数学课上的前两个步骤,那,应该好像意义不大。当然,我并不否认”提取信息”是“非连续性文本”最原初的重点所在。这仅仅是“知其然。”
但语文课上,关于“非连续性文本”似乎还应该有所作为才是。比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结构。在指导学生读图读表的过程中,感受体会图表、图文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功能与作用,适当地进行图表与文字的对比阅读,也就是说,可进一步在感知文本如何表达的的基础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也就是要“知其所以然。”。在这基础上,尝试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加以。
无论是非连续性文本还是连续性文本,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两种文本而已。其目的不正是帮助学生形成真实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的能力吗?
如果说,两者有不同,我理解的主要是体现在教学方法和阅读方式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节课有了重新的定位。课内主要分两个板块,课外一个延伸板块。
板块一的目标预设为: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的目的,学会有意识的去按需阅读,并能运用浏览、跳读等方法去捕捉关键信息以解决生活中可能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环节,藉由独立阅读一份《药品说明书》,了解说明书的大概内容,明白说明书大概的结构。在初步了解说明书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哪些信息是你之前没有关注的?哪些板块是之前就有印象的?哪些是令你费解的?这,其实是再一次的启动生活先备经验,联系自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参照物就会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导向,能很快的摄取所需要的信息。
这是一个读图时代!这是一个碎片阅读的时代!这,虽不全面,但也较形象地概括了当前的这个资讯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而相对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更加生活化、真实化。它是我们真实生活中的阅读文本。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做:
阅读的方式上:培养快速默读、浏览、略读,跳读,快速地掌握你想要的信息,特别是边读边想。注重文本内容的比较判断。
教学的策略上:更多地激活或调动学生的背景经验;更多地连结学生个体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观点判断;更多地协助孩子建立文字与图像讯息间丰富的互文性的敏感;更多地引导孩子关注视觉图像和文字风格……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身边的说明书》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身边的说明书》教学反思由用户“步兜兜”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