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创】-学年高中政治新教材同步备课(选择性必修3)》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
2.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
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思维的含义、类型,把握这些思维方式的意义。
难点: 正确理解思维的特征。
【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 思维的含义
【合作探究】
议题:正确理解思维的含义
《庄子.秋水》载: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m樹狙轮洌槐缗B怼?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XX。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某某'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XX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某某,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某某,笃于某某;曲士不可以语于某某,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m槪塾谀衬常酥螅捎胗锎罄硪印?/p>
(1)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心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答案 (1) ①欣然自喜的原因:河伯错误的认为他所看到的情况(即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②后来望洋兴叹的原因:他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原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③这种态度的变化原因: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认识到之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
(2) 井底之蛙、夏天的虫等由于它们认识的局限,而不能知道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
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以亲身经历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身经历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性,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核心归纳】
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容
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形式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
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典例1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科学思维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概括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间接能动的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是无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眼中之竹”是对事物的直观反映,是表面的、肤浅的,“胸中之竹”是在对事物经过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日本人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这表明(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B.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别
C.思维方式有优劣之分
D.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思维风格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对于同一种鱼,中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与题目无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共同特征,而是体现的差异,故D项错误。
【知识网络】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创】-学年高中政治新教材同步备课(选择性必修3)》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创】-学年高中政治新教材同步备课(选择性必修3)由用户“V塑雅莉”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