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12周 古诗三首课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课题
17 古诗三首
教材与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本课由三首写景的古诗组合而成,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刘禹锡的《浪淘沙》 (其一)以雄奇的想象,描绘了黄河波翻浪涌,扶摇直上的壮丽景象;杜牧的《江某某》则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某某天的明媚秀美、烟雨迷离;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乡间风景的清新自然,生动活泼。教学中,应在理解诵读古诗的同时,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景色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情感。
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并对诗词进行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想象,感受诗境;查找资料,感悟诗情。《书湖阴先生壁》中“护田”“排闼”这两个典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来帮助理解。
教学目标
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某某》。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
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三首古诗描绘的不同画面,感受画面中景物的不同特点。
教 学 流 程:过程设计(突出主问题与关键学习活动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涯、莺”等2个字。
2.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背诵《浪淘沙》。
3.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1.读题,教师提醒“浪淘沙”是唐代曲某某。
2.学生反复读诗,把诗歌读正确,读好节奏。
(1)重点指导读好“曲”: 出示字义,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歌,思考:这是一首描写____的诗。 (黄河)
板块二 融入想象,读出气势
1.抓住数字,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个别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辨析“九”的意思:“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
②出示“九曲黄河”的画面,感受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相机理解“万某某”中“万”的泛指意义。
③指导朗读,读出画面。
2.抓住声音,想象气势。
(1)学生自主学习:再读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指名反馈。出示:浪淘风簸自天涯。提醒“涯”是三点水旁,最早指水边,泛指边际。
(3)结合注释,理解“浪淘风簸”。学生想象说话;我听到了_______,这真是一条_______的黄河啊!
预设:大浪滔天、震耳欲聋、雷霆万钧··
(4)学生朗读诗的第一、二句,读出黄河的气势。
(5)小结:抓住关键的数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来。 (板书:数字 想象 气势雄伟)
3.结合文化常识,读出“雄伟”。
(1)过渡:诗人由眼前气势雄伟的黄河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圈画词语,个别交流。
(2)学生回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简单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
(3)启发思考:“黄河”和“银河”“牛郎织女”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受黄河之水好像从天而来的雄伟气势。
(4)朗读指导:读诗歌的第三、四句,读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
(5)小结: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
板块四 感知方法,积累诗歌
1.思考讨论:朗读诗歌,作者是怎样写出黄河的气势雄伟的?
预设1: 直接描写,写出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
预设2: 由现实联想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诗句,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比如《浪淘沙》“九曲黄河万某某”,《江某某》“千里莺啼绿映红”等。
(2)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比如《浪淘沙》中的“同到牵牛织女家”。
2.小结: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用心读,我们会欣赏到古人更多的智慧。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浪淘沙(曲某某) 江某某 一一对应(对偶)
刘禹锡 数字
气势雄伟 数字 文学常识 书湖阴先生壁 文化常识与典故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12周 古诗三首课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12周 古诗三首课题由用户“wbsghd”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