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国际经济学复习55508》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国际经济学复习55508

以下为《国际经济学复习55508》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绪论

一、国际贸易的几个基本统计指标

1、单独关税区,是指一个与其他领土之间的大部分贸易保持单独关税税率或其他单独贸易法规的领土。单独关税区是一个地理概念。

2、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地区)或集团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他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地区)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或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常用指标为对外贸易伙伴排名。

3、外贸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又称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就一国(地区)对外贸易而言,可表示该国一单位进口商品与其所需出口用以交换的商品数量的比率。

二、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1、重商主义(重出口限入口)——专业化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要素禀赋理论(H—O)——新古典贸易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相结合形成标准模型)

2、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为代表)

3、新贸易理论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关系:⑴二者解释对象不同(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理论基础不同(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⑵二者不仅不是相互替代,而且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

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二、主要分析工具

㈠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方框的长度表示劳动的总供应量,宽度表示资本的总供应量,图中曲线表示以为原点的X的一条等产量曲线,表示以为原点的Y的一条等产量曲线。对于一个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利润最大化)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的切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在该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或相对价格),即:。当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导致两个部门的要素价格趋同时,两个部门所采用的要素投入组合点所对应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应该相同,又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要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于是,E点成为生产要素配置的一个均衡点。

类似E点的均衡点不止一个,而有无限多个,所有这些点连成一条曲线,即契约线。在契约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所有生产者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根据契约线上各点对应的X、Y的产出组合,可由此绘制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出一国在技术、要素总量和某一个产品(比如Y)的产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另一产品(X)的最大产出或供应能力。(注意: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相切的切线的斜率等于相对价格PX/PY)。

2.机会成本

给定一国的资源总数,该国的生产只能发生在这条曲线上(如A点)或处于曲线内部(如C点)。当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时,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于是,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如果用Y来衡量X的价格和成本的话,而相对价格是用Y衡量的X的价格,X的机会成本则是以Y衡量的X的边际成本,当相对价格=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即确定了。具体而言,就是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相切时(此切线亦表示机会成本,如此一来,相对价格即等于机会成本了),E就是生产均衡点。

㈡ 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㈠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图中,直线p表示相对价格线。在E点,生产者利润达到了最大化,因为生产可能性在该点的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即),消费者也同样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因为社会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相对价格(即)。同时,图中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所以两种的生产均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㈡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国民供给与需求曲线分别定义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不同的相对价格线对应着不同的供给水平,由此,可得到国民供给线;同时,相对价格线可用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由国民收入预算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可得到国民需求曲线(参见下图)。

㈢ 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

在封闭情况下,A、B两国在同样的产品上会存在价格差,在开放后,B国会从A国进口X,A国会从B国进口Y,于是,两国发生了贸易。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发生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件,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之上的。

两个国家的贸易方向取决于比较优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㈠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开放条件下,生产和消费均衡条件仍与封闭条件下一样,即生产者决定其最佳生产的条件是使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切线斜率)等于新的相对价格,消费者确定最佳消费的条件是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切线斜率)等于新的相对价格。图中,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点决定了生产均衡点(Q点),相对价格线又表示该国的国民收入预算线,它与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的切点决定了消费均衡点。

(二)国际均衡价格

由一国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可确定其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A国X产品处于相对优势,其在X方面的过剩供给与X的相对价格成正比,B国的过剩供给曲线的形状则刚刚相反,若把A国的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图中,则可说明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从图中可以看出,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水平之间。

五、贸易利益 ㈠ 贸易利益的衡量

——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

开放前,该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均在E点,相对价格水平为P,效用水平为,开放以后,面临新的价格线,由于X产品价格的上涨,故,此时,生产均衡点在Q,消费均衡点在C,效用水平在,,表明国际贸易改善了该国的福利。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也就越大。

㈡ 贸易利益的分解

1.交换利益: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图中U1到 U2);

2.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图中 U2到U3 )。

假设一国从封闭到开放分两步走。第一步,当开放之后面对新的国际价格时,消费者可以立即作出调整,而生产者的生产不能立刻进行调整,廉价品X变得昂贵,而昂贵品Y会便宜,于是,消费者会减少对X的购买,增加对Y的购买,反映在图中,就是消费均衡点自E点转移至F点,效用水平亦从U1到 U2,这是生产不变的情况,单从国际交换中获得的利益。第二步,生产者来得及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进行生产调整,增加对X的生产,减少对Y的生产,生产点自E移至Q,效用水平亦相应地自U2到U3了,这是表示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的专业化而获得的额外收益。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如果两国的生产可能怀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都完全相同,那么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一定相同。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与位置由生产技术条件和要素禀赋共同决定,而社会无差异曲线则由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关。于是,要保证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则需满足以下5个条件:

(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

当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改变时,国际贸易都有发生的基础。

㈡ 国际贸易的起因

当放松条件(1),生产技术差异便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放松条件(2),相对要素禀赋成为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重要起因,生产技术差异与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是从供给方面来分析国际贸易的起因。

当放松条件(3),消费者偏好不同便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这是从需求方面来分析国际贸易的起因。

当放松条件(4)和(5),形成了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基础,也由此说明在规模收益递增或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相对价格差异不再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基础。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当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而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抨击重商主义,提出绝对优势理论)。

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成本。

穆勒提出“相互需求理论”,将需求面的分析引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回答了国际价格比率(即贸易条件)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一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A和B两国的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形式可写成如下线性形式:

;

当,则称A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国在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结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

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二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㈠ 生产可能性边界

对于A国而言,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下述三个表达式决定:

,  ,,

由此可得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

同时,可得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仔细观察右图,可发现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两种生产要素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在两种生产要素情况且不考虑规模经济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外凸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和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况是一样的。同时,由于相对价格线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线,故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相重合的。

㈡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由于两国的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所以A、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相同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同,从上图中很容易看出:,即A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比较优势由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反映,同时证实国际贸易是因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

㈢ 国际均衡价格

开放之后,A国面对的国际价格正好等于其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于开放条件下A国生产均衡点与消费点不用再保持一致,其生产均衡点可以是AA’线段上的任何一点,而消费均衡点只能是其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预算线重合于相对价格线重合于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X的过剩供给变化范围在之间。

当国际价格小于时,X的相对价格下降或Y的相对价格上升,X部门的劳动会全部转移到Y部门,X消费大于生产(零生产),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下倾斜。

当国际价格大于时,X的相对价格上升或Y的相对价格下降,Y部门的劳动会全部转移到X部门,X消费小于生产,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同理可得到B国X产品的过剩需求曲线,将两曲线放到一起,即确定出了国际均衡价格位于与之间。

㈣ 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



㈤ 贸易利益

——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以A国为例,开放后放弃1单位Y的生产,转而生产X,再用X与B国交换Y,所得的Y商品数量为:。

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迈克道格尔的假设检验可表述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于高于英国的产业面议,美国在这些产业的出口也应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二种要素)

1.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2.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生产X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均大于生产Y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在资本、劳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厂商所选择的最佳要素组合由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来决定(等成本曲线可用斜率为的直线来表示)。连接切点与坐标原点的直线,则此直线的斜率即表示生产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哪一种产品对应的直线斜率大者,则该产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二节 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1. A、B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确定

假设A国为资本充足型国,B国为劳动资源充足型国,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先确定边界点,即将生产要素全部用来生产X或Y产品时,其可能得到的最大产量,于是,可得到左图:

由左图可得到A、B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两个边界点。再次观察左图,还可发现通过EA点的X的等产量线,位于通过EB点的X的等产量线之上,故,反映到右图坐标系X轴上就是A’点的位置应位于B’点之右,同理可得到A、B两点的关系,将得到的边界点用外凸的曲线加以连接,即得到右图所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 H—O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A、B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所以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应该相同。

价格线可视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线,同时,相对价格线可用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而国民收入预算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则是消费均衡点,反映到图中即是、点。

由,知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在Y商品上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H-O定理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H-O定理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结论: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需要强调的是:

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

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图示证明:

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大国情形(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

小国情形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悲惨增长”(immiserising growth)

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效果为负。

三、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型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劣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

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一、里昂惕夫之谜

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人力资本

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unskilled labor)和熟练劳动(skilled labor)两类;

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后一类劳动为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凯恩(Pete B. Kenen)后来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要素密度逆转(f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

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本章小结

本章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这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

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定理,我们可以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向来判断要素增加国的经济增长类型,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贸易条件,如果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国际经济学复习55508》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国际经济学复习55508由用户“wode8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5-26 15:16:56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07/f1/64126.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07/f1/64126.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