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来自全国百余村的调研报告实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作者:七哥的俗趣味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农民荒”加重粮食安全堪忧
(标题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观点)
——来自全国百余村的调研报告
2011年上半年,笔者对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00多个行政村的人口进行了调研(用简洁的语句,陈述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发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
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总述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多问题,起到统摄全局的作用)。
一、“农民荒”及其引起的五XX锁反应问题
近几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民工荒”问题时常引起普遍关注,关于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就在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这段语言很有味道)。
(一)“年轻人成了稀罕物”——种粮农民呈“高龄化”趋势。(小标题拟制很鲜活,这种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早在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五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
经与XX、湖南、内蒙等其他省的“百村调研”成员交流,其所在的农村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儿童。例如,**_*XX县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234口人,在村常住约130人,留守村庄的只有老年人和儿童。
XX省XX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除去留守儿童,村里常住劳动力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种粮农民“高龄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这部分用实例来说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土地谁来种”——土地撂荒面积有增无减。
在全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地区的农村,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植收益持续较低,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的面积有增无减。
在山西的北徐屯村调研组询问50多岁的徐某某:“您现在还能硬撑着下地,那10年或者20年以后您实在不能再下地的时候土地怎么办?”老人略有伤感:“我非常热爱土地,不愿意它们荒芜没人耕种,但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我也不知道将来的土地谁来耕种,只能希望这一天晚点到来。”(这段借助第三方的话语,陈述土地撂荒带来的隐忧)
在XX省XX村,据村委会介绍,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抛荒面积达40% 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在我们调研的赵家沟村目前的2500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目前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
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现在每人平均要经营20—30亩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基本都是“超负荷运转”(用实例说明)。
该村已出现种粮农民不足现象,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这些地区农田分散,土地流转实践也不成熟,社会资本进入集中耕种的积极性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2. 把握主题,突出主线,抓住重点,给人以启迪。
3. 文字表达要准确、生动。写调研文章不应过于华丽,也不能过于平淡或官话套话,而要准确、鲜明、生动、朴实,要让人看得懂、愿意看,引人入胜。
4. 从内容上讲,言之要有物,资料要翔实,论证要有力;从形式上讲,结构要严谨,条理要分明,布局要合理。
再次,“政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
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含糊和空发议论,而应做到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无实际操作办法。
一个好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应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文中提出的应对“农民荒”及粮食安全问题的4个对策建议,内容充实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来自全国百余村的调研报告实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来自全国百余村的调研报告实例由用户“Mohammed_lj”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