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因为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用议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另一方面,学习鲁迅的杂文最重要的是体会其中的思想,故学习本文可以重点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掌握,也初步开始学习写议论文,对本文基本的观点和论证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把握,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需借助课文稍加讲解。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对鲁迅文章尤其是杂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多加分析讲解、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实现学以致用。
(3)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课前自行预习、朗读课文。
(2)学生自行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涵,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解答。
(4)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分组讨论,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四、教学重难点
1、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
3、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五、课时安排
2个课时。
六、教学设备
黑板板书、PPT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其思想。对鲁迅及其文章产生兴趣。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③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④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主要教学板块
①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某某,浙江XX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_濉贰ⅰ豆适滦卤唷罚⑽募冻ㄏXXXXX啊罚⑽氖兑安荨罚约按罅康脑游募纾骸斗亍贰ⅰ抖鸭贰ⅰ抖募贰ⅰ痘衬场贰ⅰ赌锨槐钡骷贰ⅰ肚医橥ぴ游摹返取F湓游?ldquo;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②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③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某某,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九·一八”事变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文。由于文章多用隐晦曲折的笔法,时代和语言的隔膜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为让学生确确实实进入文本,理解文本,避免理论式的空洞说教,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应该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质疑探究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通过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外来文化来引出文章的论点“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达到情感教学目标。
总之,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明确,流程清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主旨的理解也更进一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由用户“yws88910_”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