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我怕你站在高处,听不到我的心声小学文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我怕你站在高处,听不到我的心声”
*** 李某某
我时常被女儿的语言感动。
女儿两岁多点的时候,领着她到小区的饮水机前打水。水流注入桶中,溅起朵朵浪花。她拍着小手,跳着说:“爸爸,水在跳舞,跳得多快乐呀!”
一次,带她到田野中玩,天高某某。她看着天空,说:“爸爸,这边的云像棉花糖,那边的像石头。”我问为什么像石头,她说:“你看,那边的云是灰色的,就像石头!”
一天,我在看书,妞妞叫我吃饭。她叫了我多次后,终于有点不耐烦:“我给你数三个数,一,二——等了一会儿,她跑到我身边,说:“爸,你快点去吃饭吧,我都不忍心数到三,不然你就吃不到饭了!”那一刻,我被女儿的善良感动得一塌糊涂!
我将她的语言写下来加上我的感想,发到博客上,吸引了许多人关注,点击过百万。网友们感觉到特别有意思。我将我写的东西读给她听,她却反应漠然,一会儿抢过我的手机看起《巴拉拉小魔仙》。我明白,她兴趣盎然地活在她的世界中,根本就没有注意我写的到底有没有意思。她关心的是她的魔法棒,她的小轮滑鞋,她的棒棒糖和小熊维尼,作业到底做没做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她的眼界只在于她的兴趣,无保留地投入,对别人认为的可爱、有意思根本就无意识!
如果“言为心声,文从心出,落笔即文”,我将她的语言记录下来,也算她的作文了。我们读起来很有意思,语言纯净、质朴、生动活泼,像一首首小诗。
我们渴望读到这样的文字,因为它们不同于我们平时看到的学生作文。平时我们要求学生作文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结构合理,主题突出,有自己的深刻感悟,这种感悟必须“高大上”,体现出一定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有意义”,才能考试符合要求拿高分。这样的“有意义”扼杀了孩子的想象,泯灭了孩子表达的天赋和兴趣。为了追求所谓的“意义”,学生们不惜胡编乱造,公交车上让座,扶老奶奶过马路,拾金不昧之类的虚假故事一再上演,学生作文变得假大空,面目可憎。
我们在感叹学生作文只注重“意义”而可读性不强的同时,却没有深究其原因。考试的标准是一个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语言教学过于倾向社会功能而忽略对于人性的挖掘。学习课文都是在一片“光伟正”的气氛中进行,对于人性的多样性缺乏必要的呈现,一提“意义”便总是和正义、善良、助人联系起来。其实,“意义”的范畴远比这广泛得多。人性中的“恶”的一面,对于孩子认识生活远比单一的善的灌输有意义得多,我们的教学却忽略了这一点。在此环境下,教师所受到影响远大于学生,我们对于“有意义”的理解也仅仅限于肤浅的正义的一面。这也构成了我们潜意识中评判学生作文好坏的标准,只要结构合理,表达流畅,有正面的感想和体会,就认为是好作文,就能得高分。之所以会出现学生作文特别注重“有意义”的现象,老师其实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他们以自己对“好作文”的理解来指导学生,评判学生。当学生写作过于倾向“意义”时,我们又将矛头指向学生,不是学生写得不好,而是老师这样的文章看腻了,想要换换口味。但我相信,当再次看到“有意义”的作文时,老师们肯定还会抑制不住给高分的冲动。
是不是让学生写得“有意思”就能够改变这种现象,实现学生的自由表达了呢?我看未必,当我们读起来感觉蛮有意思的时候,其实孩子已经司空见惯,因为她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我们看起来活色生香的世界中,没有刻意,没有雕饰,投入但不用心,沉浸但不能外观。他们活在当下,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阶段。我们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我们的言辞多么有意思,同样他们也不会感觉到。我们说的“有意思”仅仅是我们的感觉,仍然是以我们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评价孩子的表达。所以刻意追求“有意思”比为了高分而一味要求“有意义”还要可怕。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用心去听,去看,去品味!
看过一部外国的电影,名字记不清了,其中一个情节却深深烙在脑海中。小男孩的爸爸是一个特别严格的人,总是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时间长了,小主人公虽然很爱自己的爸爸,但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一天,爸爸带着孩子散步,夕阳照在原野上,四周一片祥和,爸爸跳上一个土坡,回头看着儿子。孩子说:“爸爸,我想和你说件事!”
爸爸说:“说吧,孩子,我听着呢!”
孩子说:“我怕你站在高处,听不到我的心声!”
爸爸跳下土坡,第一次抱起孩子,将脸紧紧贴在孩子的脸上。
这时,孩子突然泪流满面:“爸爸,我爱你!”
我怕你站在高处,听不到我的心声!
此刻,我也泪流满面!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我怕你站在高处,听不到我的心声小学文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我怕你站在高处,听不到我的心声小学文章由用户“nisbya”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