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读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后
读完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后,我所理解的部分为基础,写了资本主义为啥没有发生在中国为主题的文章。并且本文跟我的期末论文的思路有密切关系。
韦伯在他独特的问题意识的第二个维度,展开了比较宗教学的研究,他重点选取的对象是中国的儒教与道教,尤其是儒教。而他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正是:为什么在这些宗教中没有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但是这个问题是否又隐含着对某种现代社会秩序的评价,稍后我们将会看到,东亚尤其是中国现代的资本主义是否需要借助新教精神资源。还是儒教在现代也寻找到了某种与资本主义的亲和性,但是这两种亲和性的差别又在哪里?
按照韦伯的研究思路,“虽然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中国从货币制、都市和行会、家产制国家、宗族组织、法律制度的五个方面都缺乏足够具备资本主义经济结构需求的理性形式和理性组织,但是这些具体的社会制度都并非是决定性的要素。“相同的因素在西方也同样存在”,而“那些被我们看作是妨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却“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都不曾存在,或是相当一部分都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真正缺乏的正是将“资本主义精神”在道德领域将之转换为常态化的价值判断,而这一价值判断难以出现出儒教资源之中。即便清教与儒教都以某种理性主义的姿态去面对世界,但在处理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紧张时,清教对非理性的力量的恐惧和焦虑使之拥有强大的动力将生活的全部领域加以理性化,但是儒教尽可能的降低了超越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紧张,而用一种“巫术”(事实上,更多指的是礼教)去缓和某种人不可控制的非理性力量。正是儒教在精神气质上的“乐观现实主义”使得“它在宗教对世界价值的贬低和对世界的实际拒绝两个方面,把自身与世界的紧张状态都降至最低的程度”,儒教很难提供一种动力使得人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安排加以全盘理性化,因此资本主义的工作伦理与理性组织安排等都难以在中国出现。而同时,“儒家伦理无法开出资本主义”的命题实际上“隐含着对儒家伦理知识的非知识性指控,从而构成了对儒家伦理学说的重大挑战”,韦伯对儒家非知识性的指控主要在于其不可普遍性的逻辑形式,它始终关怀于个人的道德养成,这与提供某种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所需要的普遍经济伦理的人格产生鲜明的矛盾。这两类观点同时对于儒教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作用进行了强有力的质疑。事实上,对于儒教是否本身能否生发出资本主义精神之类的肯定性回应,并不意味着对韦伯的正当回应。韦伯对于只有“欧洲生发出资本主义”的命题基本是采用描述式的,而且这也是某种既定的历史事实。因此,所有对于“儒教也可以生发出资本主义”以此作为回应的回答,都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是完全描述式的,它蕴含了大量的价值判断与个人推测。
儒教真正的挑战受到来自于以下的质疑:“很多人认为,不管东亚的现代化怎么发展,骨子里还是西方的那些制度化的因素、理性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所以现代资本主义才可能在东亚出现”。如果说现代化的缘起是一元式的,之后经过传播而进入包括中国的东亚社会秩序,那么儒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会受到巨大的挤压,在根本上,儒教将与现代化无关。
而在回应以上质疑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宗教资源并不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去决定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正如之前不断强调的是,宗教正是在资源上提供一种在价值判断上将“资本主义精神”处理为一种常态化理解的地方上,才与“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紧密相连。因此对于儒教的作用的提问内容,是与作为资本主义发生阶段时新教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会的资本主义正是裹挟着已被充分展开的“资本主义精神”,而拷问着儒教是否有能力为它提供一种亲和性?同样,我们对于儒教的要求也已经并非是新教的要求,对其仅仅提供一种从传统道德意义上的转换。儒教的精神资源的机遇正在于,它似乎可以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亲和性、让中国社会更顺利得拥抱资本主义的同时,也是否可以提供一种束缚性的力量去缓解它内在的紧张?现代儒教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此处,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实际历史行动才构成了对现代化“一元传播理论”的有力回应——即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宗教文化等精神资源,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某种重新理解与控制,以生发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样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由用户“GUNDOMchaos”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